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2 11:15
华夏收藏网讯 国宝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每件国宝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一段铭刻历史的篇章。流落海外的国宝文物历尽岁月的沧桑和磨难,更加具有神秘性和传奇色彩。
日前在瑞安博物馆举行的“回流文物展”上,看着那154件精美的回流文物,收藏家王亮讲起了“回流文物”背后的故事。
-回流文物 足迹遍及欧美 年代远至西晋
古朴悠久的西晋三蹄足瓷油灯,瑰丽多彩的清代景泰蓝三象首足铜炉,富丽堂皇的民国透雕鎏金木花板……
瓷器、书画、玉佩、木雕等各类文物展示精致的古雅之风,日前在瑞安博物馆展出的这154件回流文物,是由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的郑斌、金建新、王亮三人提供的。
海外回流文物展里有一个青花瓷展区,其中“清代青花博古纹瓷直筒瓶”格外引人注目,此瓶取“天下一统”之意。瓶口饰蕉叶纹,笔法简练,与肩部留白形成了呼应,貌似随意,其实极具匠心。
它的主人王亮介绍,这个瓶子是他第一次去法国时,从拍卖会上买回来的。
瑞安市博物馆方介绍:此次展出的回流文物分别来自德国、瑞士、比利时、瑞典、法国、丹麦、荷兰、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年代涉及西晋、明代、清代、民国等。展出时间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也是瑞安市首次举办海外回流文物展。
据统计,截至正月初九,已有9000多人次来欣赏展览。
-“回流”难事 买真古董很难 运回国也不易
出生于1973年的瑞安人王亮,原先经营着有上百名工人的鞋底厂,因为对文物收藏行业的热衷,2010年,他卖掉工厂远赴欧美,穿梭于大小拍卖会和各类跳蚤市场,到现在,他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文物商人。说起这些年从事文物回流的经历,王亮颇有感慨。
王亮说,他每年至少去四五次欧洲,每年平均运回三四百件文物,其中以瓷器为主,刚开始的一两年,他也看走眼买了大量假货,所幸在行家朋友的指导下,自己也渐渐成了行家。
而令王亮等民间收藏家最头疼的是回流文物的报关问题,由于海关查验物品收取税费时,需要核实发票等手续,而从海外淘回的文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跳蚤市场和私人收藏家,无法提供相关手续,入关并不容易。
王亮举了个例子,2013年,他从瑞典买回10多件瓷器类文物,可被国内某市海关拦下,由于提供不了发票等手续,无法提货只能退回瑞典,他说: “我当时和该海关的一名主任说,你们到底认不认为这些是文物,如果是文物,那我把海外的文物运回来是件好事,如果你们把它们退回去出了意外,那你们就是在犯罪;如果不是文物,那这些东西也不值几个钱,我拿进来也没什么影响,后来这名海关的主任让我交了几百元税费后,把东西放行了。”之后,王亮通过外贸公司走“商品进口”程序等方式,渐渐解决了文物入关问题。
-行家提醒
国外正规拍卖行也拍假货古玩界有句行话叫“专家不如生意人”,在实战的磨砺下,王亮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淘宝”心得:
1.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欧洲正规拍卖行里假货也有很多;
2.不要迷信各类“文物证书”和“鉴宝节目”;
3.若想从事这行,就要时刻了解最新的“造假动态”,王亮说自己常会到景德镇考察,那里高手很多,他们仿制古代瓷器水平很高,虽然高手们本身并未造假售假,但这些仿制品经有心人“操作”,很快就能在欧洲的文物市场出现,几乎能以假乱真;
4.鉴别文物要用排除法,只要有一处不对就不能要;
5.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文物收藏圈”,一个人不可能懂所有事,好东西可多让几个朋友鉴赏;
6.年代久远不一定经济价值高,文物还要看其工艺水平,他的店里有一个完整的战国时期的陶罐,但市场价才几万元。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