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紫砂壶的艺术化发展

2015-03-26 14:32

[摘要]:紫砂壶是专用于茗茶的茶具,有着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因此深得饮茶品茗君子的倾心喜爱。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圆熟精湛,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享誉中外,成为公私藏家搜求的艺术珍品。

紫砂壶是专用于茗茶的茶具,有着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因此深得饮茶品茗君子的倾心喜爱。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圆熟精湛,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享誉中外,成为公私藏家搜求的艺术珍品。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泥料,具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性能之优异可以用来塑造一切壶式造型。另一方面砂壶的成型工艺完全采用手工制作,二者相契,如鱼得水,遂使壶式造型千变万化,几乎不受成型条件的限制。对于历代艺壶陶人所创制的壶式。虽然不能作出全面的精确统计,但估计以不下千万种,紫砂泥料的质地的优异和制作技艺精熟,既是构成紫砂壶造型层出不穷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使紫砂壶成为中国陶瓷器中独具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奇花.
紫砂壶的起源应该比较早,当紫砂泥被用来烧制缸、瓮、罐、砂锅等日用陶器时,紫砂壶也当有烧造,不过这时的紫砂壶与后来专用于泡茶啜饮的紫砂壶,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前者属于日用陶,后者应是艺术陶的范畴。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紫砂壶由日用陶脱胎而出,并于日用陶分道扬镳,走上艺术化发展道路的转折,约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也既由金沙寺僧供春所创。只要将这一时期前后的紫砂壶,包挎传世名器和考古出土品作一番考察比较。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由日用陶向造型艺术化、工艺技术专业化转化的特点。
1976年在江苏宜兴蠡墅羊角山宋代窑址,出土大量紫砂陶残器及废品堆积,残器有盖,流,把,腹片等,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为罐和壶种,尤以壶为大宗,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三大类,胎呈紫红色,表里均不施釉,泥质较粗,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说明早期的紫砂壶还属于日用陶器的范畴。


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提梁紫砂壶,根据同的墓志记载,该墓葬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而此壶则是迄今由考古出土的有确切纪年,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其造型和工艺技法虽然还保留着早期紫砂壶的特点,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造型已增添了不少艺术化的成份,如提梁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这件提梁壶器形比较大,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低径7厘米,据此考察,其用途可能还是用于煮水。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