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印证人生

2018-06-07 17:32

  印证人生

  陈根远

  记得那是1982年,刚上高中的我在报纸上见到“黄河流域书法联展”刘铁峰先生的一方篆刻作品,文曰“奔腾向前”,它所传递的整饬、古朴的印章魅力,一下吸引了我。我兴致冲冲地找来一块红砖,截出一块方形,精心磨平后,将“奔腾向前”四字依样画瓢于砖上,然后找到家中唯一合用的一把修脚刀,迫不及待地刻了起来。印刻好后,不顾手上已经相当饱满的血泡,脸上堆满了可爱的笑容,恳请大院收发室的老奶奶,让我用一用她收信用的印泥。对于不少砖屑污染了老人的印泥,我满心愧疚,但我的第一方“盗版”篆刻作品总算诞生了。从此,上课时,我有了一个较为“高雅”的“开小差”方式,即用橡皮为同学用小刀刻名章。

  1984年,背着父亲为我制作的木质印台,我踏上了奔赴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求学之路。在以后的日子里,印章的方寸天地磁石般地牢牢吸引着我。大学生活十分艰苦,有一次,我在济南古旧书店看到叶潞渊(1907~1994)的《静乐簃印稿》,叶老篆刻的古穆渊雅令我爱不释手,但想想辛劳的父母,权衡1.7元的定价,我恋恋不舍的放下了印谱。回到学校,我食不甘味,无心学习,《静乐簃印稿》不时闪现于我的脑海里。我终于知道自己无法释怀,又乘上公交汽车,最终还是把印谱买了回来。那一夜,我睡得特别安稳。

  大学时代,会刻印的学生极少。我曾到处托人,介绍拜访会刻印的学长。因为求学心切,对于篆刻尚属绝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曾约低我一级的学弟,冒然去拜访学校中文系的蒋维崧教授。蒋先生早年师从乔大壮先生学习篆刻,是海内瞩望的篆刻大家。他对我们年轻学生十分和蔼,话虽不多,但足以让我们了解什么叫“德艺双馨”。不久,先生的入室弟子刘少刚从北京考回母校,师从蒋先生攻读研究生。我遂得以时时请教少刚师。记得第一次看少刚师刻印,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看专业篆刻家刻印,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前几年我的印都白刻了。四年大学,我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印谱。晚上自习回到宿舍,洗漱完毕上床后,就着灰暗的灯光,手持印谱,一方印往往就会津津有味地看上很长时间,直到学生楼统一关灯。由于所读印谱极多极细,渐渐地我对古代印章风格的演变、结字章法的微妙变化烂熟心中。

  1991年,我已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工作,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古玺印研究的论文《“昌平家丞”印考释》(《文博》1991年第6期),对此前老专家在“昌平家丞”印文字辨识、时代考订、职官钩沉方面的错误,一一辨析,并对沙孟海先生当年对秦式界格印的一些论断做了修正。从此,根据广读古今印谱的积累,凭籍篆刻实践对印章风格、印文变化的细微体会,我从一名篆刻爱好者成为一名古印研究者。先后出版关于古代印章的书籍四部。2000年,香港举办“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这是关于中国古代印章唯一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我成为应邀赴会宣读论文的十几位学者之一。

  中国的印章艺术,尽精微而致广大。不觉浸淫其中已经30年。篆刻家魏杰兄曾对我感慨说:“我刻印章,印章也在塑造者我。”我深有同感。感谢印章,它使我领略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美;感谢刻印,它使我人生有了惺惺相惜的金石之交;感谢篆刻,它使我懂得做人要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陈根远 1965年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供职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主要从事玺印、碑版、瓦当、汉画像石研究,现为山东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终南印社副社长。

  附:陈根远印学论著简目

  1、《方寸之间见世界--中国古代玺印篆刻漫笔》,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陕西古代印章》,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3、《印章鉴藏》,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4、《陈根远说古印》,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5、《陈根远篆刻集》,2013年抱梅山房出品。

  6、《破解古印密码》,未来出版社2014年版。

  二

  1、《“昌平家丞”印考释》,《文博》1991年第6期.

  2、《古官印辨伪略说》,《碑林集刊一》1993年。

  3、《西安出土“汉匈奴恶适尸逐王”印辨伪》,《故宫文物月刊》1993年第11期。

  4、《古官印辨析五例》,《故宫文物月刊》1994年第4期。

  5、《中国玺印起源概述》,《碑林集刊》1994年。

  6、《新出齐“陈棱”釜陶文考》,《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3期。

  7、《碑林旧藏古官印考略》,《碑林集刊,三》1995年。

  8、《记两方隋金官印》,《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2期。

  9、《也谈陕西咸阳征集古代玺印的断代与考释》,《文物春秋》1997年第1期 。

  10、《二十世纪的陕西印坛》,《全国首届“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7月。

  11、《西安秦封泥出土地在秦地望刍议》,《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8年第1期。

  127、《〈山东新出土古玺印〉献疑》,《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13、《印章鉴定答读者》,《收藏》2001年第6期。

  14、《九叠文印的历史与鉴别》,《收藏》2006年1期。

  15、《古代印章的辨伪》,《文物天地》2007年3期。

  16、《新见李自成时期两方官印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0年2期。

  17、《方寸天地里的帝都印象——陕西与中国古代印章》,《收藏》2010年7期。

  18、《喜读苏州博物馆藏玺印》,《碑林集刊十七》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年。

(文章转载自终南印社公众号)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