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汉代铜镜,当时作为女子照脸器皿用途的闺房实用器,其精美的图案构图和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多变的造形艺术为时代留下了光辉的典范。反映着华夏先贤聪敏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海獅葡萄镜,便是典型的汉代铜镜之一。爱好,使我有幸选择了砂陶制作行业。兴趣,让我在学习历史工艺美术的路上增加了不少知识。遐想,让我在借鉴古代艺术运用于紫砂陶创作。探索,让我在历经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成功,让我在前进的路上再接再励。发扬,让成功的经验演变成多面目多形式在砂陶田园中继续耕耘。人生,在学习中升华,在升华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光大,在光大中成长。最后,通向那光辉的明天。曾经的初心,象明灯一样,指引着一个方向。一路的印痕,见证着昔日的戏泥的快乐和艰辛。今天,在回首此形创作的初想,思潮的翻滾,触动着爱陶的忠诚,不管经历何种艰辛。一路走来,已到了人生秋林,在古稀之时,事陶的游戏,丰盈的硕果,已在耕耘的田园中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它始于爱陶的初心,忠于爱陶的旅程,融于时代的节奏,继续着创作的步阀,生命不息,探索无涯。

此铜镜壶的创作,始于2006年,当时因北京即将召开2008年奧运会,作为主办国,争取将华夏民族优秀传统工艺作为奧运会礼品而尽点当代紫砂陶人的心愿,后因种种原因未成,但却促成了以汉铜镜结合紫砂陶装飾而为自己的创作之路增加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朱泥铜镜井栏壶。此壶择井栏为样,以汉代海狮葡萄镜之雕刻工艺,在壶肩一圈作海狮葡萄图,在壶盖以优美灵动而变化的缠枝纹为饰,正好与壶肩的海獅葡萄形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恰似海獅葡萄镜,正好与井栏壶身形成一个疏密之对比,从传统美学的角度讲也就是在一个器形上繁锁与简法的对比,加上朱泥在恰到好处的温度里呈显的艳润的色泽,让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之花重放于紫砂田园,并以新的形式和姿态表现当代陶工在新时代前进步阀中,继承和创新,当代陶工的思考和实践。




路朔良生于1949年,字逸云、号北辰,云溪精舍创始人,中国十大紫砂名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路朔良大师生长在书香门第,诗文传家,自幼酷爱书法、绘画、金石、镌刻和雕塑艺术。他将书画、雕塑等表现手段运用在紫砂陶器表面,妙手超凡,他以雕刻、堆塑、贴塑、泥绘、镂空等技艺创作紫砂陶器,丰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艺术语言,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艺术价值,作品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