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文明,在历史的演进中有着丰厚的民族特征。上下五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山水,紧贴生活,反映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祝福,在几千年的传统工艺所表现的作品中,都展现着浓浓的民族气息之特征。传统工艺美术根脉于传统文化。紫砂壶艺术,在砂史长卷中,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努力和表达,吸收和借鉴其他姐妹行业的精华,利用其贴近生活而喝茶用具之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紫砂壶艺术语言表达特征,走进千家万户,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承载和延续。记得三十五年前,入行不久,我一上海兄弟在上海延安西路古玩店从事印纽和砚台雕刻大家杨留海先生,一位敬业如癡,技艺高超,在印纽和砚台雕刻上精注乾隆工表达,对每件作品随形之设计,雕工讲究线条每刀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线条走向灵动而规矩。由于对艺术兴趣有着共同的追求,常常见面时往往促膝长谈,站在不同的行业,讨论如何在专业上发挥其乾隆工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工艺之特征,受留海兄弟的影响,运用和借鉴石雕工艺在紫砂壶创作上开始了漫漫征途。近四十年来,二人在各自的领域里耕耘不息,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相互间的学习和讨论,便是提高艺术修养一个好的途径。此三足瑞兽献寿造形,就是那时在杨留海家所见的一件明代雕刻小水盂,印象极深。随着我的紫砂陶创作之路的不断深化,仿乾隆工在我的紫砂作品上逐渐有所表现,对技艺的驾驭能力不断提升,创作思维由然而想到明代三足瑞兽小水盂不是一件借鉴的好器形吗。经过一上番思考,结合紫砂壶造形之特征,就这样诞生了,根据传统寓意,在壶盖上加一灵猴,应它同属瑞兽类,在肩上背二个寿桃,寓意长寿,二个表示双双,合之壶之瑞兽和把之龙形,三合之象,择朱砂为胎,取其色之艳润,如经火功到位,置于案头泡茶,寓意日子红火,温馨之香,清而淡味,岂不应之日之美好生活之寄思…… 此壶是一把典型的明代造形风格,其浑厚古朴的特征,配上三兽吉祥,为我的砂壶创作艺术又添了新的一笔。砂陶的乐趣,在造形和胎骨上,古朴的形器配上跳跃和粗旷的砂粒,精细的纹飾形成的强烈对比,无不为此壶在运用时对人的视觉产生很强的冲击力。追寻时代的缩形,结合审美及民间寓意的组合,成就着砂陶艺术的再创新,站在当代陶工的思考上,继承传统,优化历史精华,反映现代陶人的面貌,将成为新时期的新使命,知识与实践会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路朔良,1949年7月出生于江苏宜兴,字逸云、号北辰,无锡“云溪精舍” 紫砂陶坊创始人,江苏省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上世纪80年代初,投身于紫砂陶艺的制作与研究,先后将我国历史上青铜器时代的纹饰工艺成功地移植到紫砂陶器上,让失传270多年的高超工艺得以复活。同时,将书画、雕塑等表现手段运用在紫砂陶器表面,丰富了陶刻和陶塑的艺术语言,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艺术价值。其作品典雅、高贵、既有皇家宫廷艺术气质,雍华富丽;又有明清两代诗魂文骨,简约大气;其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作品评比金奖。紫砂艺术作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西安法门寺博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星云大师等众多博物馆、文化单位及名人名家收藏,成为当代中国一代制壶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