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这个在宇宙时间四季转换属收获的季节,每当到这时段,从古至今,华夏民族把它称为五谷丰登,人们在历经春耕播种后的辛勤耕耘,迎来秋倉满盈的时刻。丰收,也就成了人们祈盼的向往。对人生而言,历经青春岁月的磨历,七十年令已属人生秋龄。古人谓之古稀。对我而言,事陶的职业触动着对我对制陶泥戏的追求,随著近四十年经验的累积,人生秋龄,正值涯艺成熟期,在历经对砂陶历史的学习和总结,在古人的基础上,吸收继承优秀的制陶技艺,探索砂史留下的传统经典,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事陶生涯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对清中期雍正,乾隆朝宫廷紫砂大家杨季初的泥彩山水作品产生的强烈的兴趣,触动着我制陶思维的神经,其表现形式,色泽运用,构图章法,不同物件块面的结构处理,包括立意,无不引领着我对此技艺的思索和向往。作品的形式无意间把我带到了一个砂陶世界的一个世外桃源,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美境,浓缩的山境,远山瀑布,江川一片宁静,邀友论道,依亭观云,小舟摇橹,下棋弹琴,这种自然的文心世界,摆脱了红尘的纷争,让自己的心沉浸在快乐的砂陶堆彩技艺探索中,悠悠而自娛,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中国传统山水的构图布局,工笔技法,特别是宋元构图中一种简洁而静谥的要领。一路走来,忘却了岁月更迭,日继夜复,不觉已步人生秋林。

今年对我而言,也可谓涯艺丰收,喜事多多,从年初开始创作东盟博览会国礼开始,完成任务后总想着依此造形,做点属于自己欢喜的风格。于是借着此东风,创作了堆彩山水思源井栏壶。其名思源井栏,取井栏之形,谓饮水思源,形取砂史曼生十八式之井栏。思源,取砂陶历史的经典,吸收其造形特征,形取其意,法杨季初之技艺,合砂史精华而合一,也谓之思源也。戏泥之趣,也就是在学习古人之典,吸收传统元素而灵活运用于自己创作,形成自己对从业的技艺和知识层面的认知而发自心灵的精神表达,让创作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按照制陶技艺处理好形和境的比例关系,同时必须合度地处理好嘴与把,滴和壶身的比例协调问题。一把壶的好坏,首先是土胎,也即矿土的选择,这对壶的质地却着决定性的作用。土胎选好了,剩下的就是制陶人的技能,形体的把握,细节处理的干净和工整,这是每个制陶人必须过关的本领,如这点做不好,又何谈在事陶业上的发展呢,紧接着就是火对土的发色,音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选择了一块好的陶土,火功的到位与不到位,对土胎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单个茶壶来讲,只要烧到结晶的温度带,壶就不会渗水了,这就保证了使用基本条件,如果同一块土在高温带也即是此土承受的最高火点往下十至十五度火点称之为最佳火带,其中高与低所呈现的胎骨和肤色差異还是比较大的,色的光泽与音质,区别也不一样。我这里讲的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力图最佳的表现力不是所有陶工都能做到的,因在这个火点带的区间,火点高,肤色发色光泽好,同样带来的问题是,这个时间胎土颗粒收缩处于稠密组合状态,对壶体变形也就是相对变形机率会增高,对产品的成品率会减少,这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故为了保证成品率选择温度低点也就成了常态之状,这无可非议。由于我长期职业的习惯,为了追求土与火的最佳效果,在制陶生涯中比较重视其中的关系变化,总想达到色泽与音质土与火的完美结合之状态,往往在此环节上为了确定不同土的火带温度点作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其中不泛在此问题上报废了不少茶壶。但长期的探索中同时也积累了有价值的准确把握火点及温带的控制,然后再从中去调节配土的颗粒配比及大小,结合火点的状态,受益非浅。

黄金朱段,这块稀有的朱泥性质的黄色陶土,在砂矿土层里共生于朱泥,但它的稀少就是长期从事采土工作的靠土为生的人来说,也是千戴难逢,它的土色吸引着我的眼球,正好这次为东盟国礼壶做后还多了那么一点,可做几把好壶,于是乎,用此土为胎,以已经成熟的堆彩技艺,择经典曼生壶井栏之形,合此三者,加上以现代审美情趣结合当代爱壶人泡茶的要求,讲究注水时水柱一条圆柱之线,收水无滴馋之嫌之功能,将制陶工艺的每一环节最好的组合,为自己涯艺留下可品可味的堆彩山水作品,也不枉在砂陶游戏生涯中,站在历史先辈的肩膀上去探索,思考,演进,组合,创作。为人生事陶事业留下值得回味的作品。想想多少年来,沉浸在杨季初泥彩山水楷模让我走进了追逐经典砂陶艺术的世外桃园中,一种文心对美的喜悦,让我研究砂陶制陶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活力,三十年来,理想变成了现实,努力化作了成果,收获了经验,丰满了阅历,使自己具备了富有挑战自我价值的经验。人生古稀,金秋,对我而言,是一个多么充滿收获的季节,融合着时代的节奏过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