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81年生于福建闽侯
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
网络时代,跨时空、跨领域的信息被或深度或表层地认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嫁接、叠置、交融、消化。身处其中,艺术家可以守住单纯,更可以拥抱错叠的经验。
《虫王》 55.5x37.5cm 纸本水彩 2019
《跨过山和大海》 55.5-37.5cm 纸本水彩 2018
表皮趣味、传统画境、现代的几何构成、插画、卡通、贫穷艺术、摄影、装置及其他的视觉经验是林攀科乐于存储的素材,用于搭建他的情境,讲述他的故事。在其中,废旧的器物叠置拼合、用碎布捆扎、铁件勾连,形成形象,其似乎原本就具有生命,却又隐约有着外力的导演。
它们目光无焦,张开两臂或耷拉双手,或直立发呆,或行走于山野,或在树梢赏月,或在湖心泛舟,呆萌、温和、闲散、自在、孤独、倔强,似乎漫不经心,又似乎有所隐喻。其中的情境大多清冷,而由于这些形象的存在其底层又显得温软。
《龙力的出走》 55.5x77cm 纸本水彩 2019
《诗和远方》 180x130cm 布面油画 2018
《三头龙》 37.5x55.5cm 纸本水彩 2020
对于其中的具体指向,作为作者的林攀科也难予以清晰的解读,这些情境原本就是多重经验叠合的结果,与日常生活状态不完全割裂也不完全重合,有时是生活的投影,有时是独立的世界,不具有明确的现实及物性。摄影有“决定性瞬间”,作为可控性更强的绘画,当然更应该有。林攀科的绘画可看成是记录他在心象中欣然所见的瞬间之窗口,其中意味虽难以言表,却实实在在地立在那儿,释放其能量。
《夜游》 55.5x37.5cm 纸本水彩 2018
Arthub:林老师,您好。宫崎骏的机械,飞机等,带着一股沧桑和渴望和平之感,这来源于他对二战的感悟。而老师您的机械,铁皮、破布中,也能瞥见一股孤寂感,宁静感,您的素材密码通常源于哪里,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当然,把经验凝合从而形成图景的是个人化的视角。孤寂感、宁静感可看成是我的调性偏好吧,但我为画面铺设的底层应该是温暖的,而不是压抑或凄冷。
《到十九世纪流浪》 37.5x55.5cm 纸本水彩 2018
Arthub:随着年龄的渐长,艺术家所看到的“童趣”“浪漫”和“天真”更为的不易,是在更难的生活沉淀下才能拾取的点滴美好,无论是村上隆,哈林,巴斯奎特,还是您,你们总是在找寻自己与多数人的原点,对于您来说,您觉得自己的原点又是怎样的面貌?
孩子们是天真的,而成人要做的只能是“回望”天真。在因年龄而积累起来的时间和空间深度中,在意义充塞的成人世界追寻“无意义”的闲散和自由,这像是一个悖论,却也因此形成张力。
这确实是我在创作图景时的一种潜在情绪,但也不必太夸大它。单纯的指向固然可贵,其可能带来的单薄也值得警惕。画面情境之整体意味应是溢出语言独立发散的,就如对物性的独立意味的发掘。
《废弃的航天器》 37.5x55.5cm 纸本水彩 2018
Arthub:您的创作很有画面感和代入感的,例如今年的新作《十分钟》,就很有意思,这10分钟里,画面里的人物在思索什么?又何原因出现在舱前?又为何属于他与风扇间的空间是空白色的?非常有趣,能为我们解读下这幅作品吗?
林攀科:只是觉得这场景有意味,就画了。回头看,如果从场景来讲,可以将机舱解读为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出走一会儿,就十分钟,吹风或是干点其他的什么——废旧的风扇吹不出风,所以那可能也是个借口。总之,在大一点的空间,空泛地呆一会。
这是我在猜测我当时的潜在动机,因为我要表达的意味在画面已经完整了,是直接以图景的方式来思考的,并没有依明晰的故事而驱动。当然,意义与意味没有必要封闭,开放的故事性解读可以让作品更有趣,一张作品能吸引观者的注视,激发其想像、解读并赋其以意义,我想是大部分作者都原意看到的境况。
白色的色块是在画面中又套出了一个小框。是画面情境发展的结果,觉得如此在形式上、情境上合适,就留下了。
《在33度下水》 55.5x37.5cm 纸本水彩 2020
《广阔天地》 80x112cm 纸本水彩 2019
林攀科:困惑很多吧,在许多方面都做得还不够满意。近期的努力是希望在表达上让画面更有沉浸感,更直接,而具有精神性,并让所营造的世界逐渐丰满扩大。也可能到了需打破以往的面貌禁锢,突破惯性的时候了。且看且画且反思吧。
《诗人》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8
《闻香》 55.5x37.5cm 纸本水彩 2018
《请叫我细毛》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8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