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 者 按
在创艺十年之际,丹青海藏网推出《丹青百家》系列微专题。十年艺术沉淀,为藏友、艺友们推出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有思想、有追求、有情怀,他们艺术功底扎实,他们在继承传统地基础上大胆的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他们持续三十年以上一直埋首艺田、辛勤耕耘,他们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愿与诸君同享他们的艺术。
今天介绍的这位艺术家,有这样一系列关键词:作家、《中国姑娘》、画家、简笔牛、水墨牛、大写意、色彩、现代中国画、乐观、豁达。。。。。。
他常感念二位恩师:李苦禅、崔子范。业内专业理论家、大家对他的绘画艺术,在学术方面给予了高评。他属牛、爱画牛,“牛“已经成为他鲜明风格的log,他也因“牛”而闻名于画坛。其实除了”牛类题材”,他笔下的题材丰富多彩,作品鲜活、色彩、生动,有诗意、有生命!一起感受鲁光鲜明的艺术风貌。。。。。。
▲乐观鲁光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拜师李苦禅、
崔子范两位先生算起,
我已经在大写意这条艺术之路上,
行走了四十年。
四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到江南》
八十年代的十年,
从绘画的理念上作思考,
在绘画的技艺上恶补基本功。
九十年代的十年,
探寻大写意的创作之路,
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
中国作家十人书画展。
▲《等》
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画作挂进百年老店荣宝斋。
画作开始走进书画市场。
这前二十年,
我的本职工作是记者、国家干部,
公务在身,
画画都是业余的。
▲《露一手》
1998年,
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
老画家华君武
举荐我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我从业余转向职业,
在老家公婆岩山下建了五峰山居,
全身心沉醉丹青。
我拜师崔老时,
对绘画之路就有定位。
▲《石头村》
崔老在延安时跟艾思奇学哲学。
他说:
“我从哲学入画。
你是作家,
就从文学入画吧!”
而且很明确地告诉我这个老弟子:
“你可以爱我的大写意,
喜欢我的画,
但在艺术上要背叛我,
离我而去,
离得愈远愈好。”
▲《夏牧图》
走到一起是双输,
各奔前程才能双赢。
齐白石是崔子范的老师,
但在崔老的画里
见不到齐白石的笔墨。
崔老说,
我一笔都不敢用,
因为每一笔都是齐白石的印。
▲《憩》
我早先的画,
时不时会有老师的笔墨影子,
这就等于盖了老师的印。
要追寻自己的图式、
自己的笔墨,
远离他们而去。
师出一门,
但不死守一家。
我是一块海绵,
吸纳着各种养份。
▲《和而不同》
“有奶便是娘”。
这是我对待中外艺术
和各种流派的态度。
中国画,
传统深厚,
千百年来已形成了一套程式。
要突破,
哪怕有一点点变化,
都难于上青天。
有评论家说,
崔子范是齐白石之后的又一高峰。
无论是图式或笔墨,
都有明显的突破。
要再突破崔子范,
那就难上难了。
▲《黑颈天鹅 一生只交一个伴侣》
我在这后二十年,
国内国外办画展,
目的就是探寻突破之路。
我画红烛,层层排列。
我画花卉,计黑为白。
冯骥才定调为“鲁光的反转片”。
我以书法画牛,
以线条造型。
我在水墨画中融入浓厚的色彩。
▲《老牛老屋老树》
写字,
我从右手用笔变为左手用笔。
我想努力跳出传统水墨的桎梏。
不当技法的奴隶,
而要做技法的主人。
文学入画的理念,
已深入我的绘画骨膸。
我的大学老师钱谷融先生有名言,
“文学是人学”。
文学如此,绘画亦然。
▲《江南之春》
无论画花、画牛、画山、画水,
都在画人,
一言以蔽之,
就是画自己,
画自己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画自已对生命本真的拷问。
近两年来,
什么都入画,
而且热衷于画小画。
去年创作了一批大不盈尺的袖珍大写意,
博得观者的好评,
收藏踊跃。
▲《大度之猫》
老夫虽已八十三岁,
但画兴尚浓,
随意随兴挥毫,
笔下还偶有得意忘形之作。
评论家孙克
定位我为一个画坛另类的成功者。
我欣然接受。
近来,
人们评说,
我的画风在变。
我想,
变是常态。
不变,
我的绘画艺术就停止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