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了,艺博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去处。
近期,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有一个关于广绣与绘画的展览,就值得大家在这个非遗文化遗产月里来看看。展览展出广绣传承人历时九年参与绣制的一批岭南绘画广绣精品,展场的场景设计也充满丝线元素,五彩缤纷,很适合拍照。
今天,我们就先带大家欣赏其中两件广绣精品。
刺绣制作:
许炽光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伍洁仪(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梁淑萍(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
原画作者:
苏六朋(清)(约1791—约1862,广东顺德人,清代岭南地区著名画家)
尺寸:
136×66.8cm
工艺:
纯手工刺绣
画稿授权:广州艺术博物院
【作品赏析】
此件绣品的原画是清代岭南地区著名画家苏六朋所作,取材于东晋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故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入侵东晋。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侄子谢玄一起率兵拒敌。谢安受命之后从容调度,沉着应战,最终出奇制胜,凭八万人马把苻坚的百万大军打垮。
画家苏六朋在表现这个故事时,并没有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描绘主人公谢安运筹帷幄,安然于东山下棋等待捷报的情景。原画近景人物工致,刻划细腻;山中林木繁茂,营造出林中恬静清幽的氛围。远景山石挥洒写意,山间直流而下的清泉和远处山径上飞奔前来报捷的骑兵,与近景形成动静对比,点明了画中主题。
在将这件作品制作成广绣的过程中,根据画面中的不同内容,广绣艺人运用了不同的针法来表现。例如对于环境的施绣,运用不同的针法表现不同树木的形态特征,以不同颜色深浅色阶的交叠及运线粗细的有序转换,营造出树木葱茏的背景效果。
人物面部的施绣一直是广绣技艺中的重点难点。此作品中,为突出谢安与其友人的主角地位,施绣时选择了转纹绣法,即根据人物面部纹路脉络的走向定下绣纹。而侍女与书童的面部施绣则选择了直纹的绣法。选用转纹或直纹施绣,突出人物主次是其一。
其二是,在传统广绣中,女性的面部施绣一般会选用直纹的绣法,目的是使女性面部显得更为柔和;转纹的施绣会令面部轮廓更为立体且硬朗,相对而言更为适合男性的面部体征。根据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特征,选用适合的针法进行施绣,将人物各自的形象、神态予以个性化的区分,充分表现出广绣针法广阔的张力。
刺绣监制:
伍洁仪(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原画作者:
居廉(清)(1828—1904,广东番禺人,清代岭南地区著名画家)
尺寸:41×41cm
工艺:纯手工刺绣
画稿授权:广州艺术博物院
【作品赏析】
此件绣品的原画为清代岭南地区著名画家居廉所绘。画中描绘一个以水草扎起的荷叶包裹,其中包含的花卉有锦葵、山茶、玉簪、萱草、白兰等,包裹边散落一两朵夜合花。荷叶包裹和其中层层叠叠的花卉与旁边散落的花朵形成实与虚、密与稀的对比。画家运用多种技法,包括勾勒平染、点粉、撞水撞粉等,表现不同花朵的质感与形态。画面虽小,却富有节奏,充满生机。
要将一件对花草刻划得如此精细的画作制成刺绣并非易事。在绣制荷叶时,广绣艺人按照其真实的生长纹路来控制绣纹方向,以续针、洒插等广绣基础针法渗化色彩,营造出画作中撞水撞粉的特殊肌理。画作中的花束既有勾勒画法,也有没骨画法。
在以广绣语言再现这两种画法时,也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包括针法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如:勾勒画法的玉簪、夜合,主要采用的是捆插针法,并用渗针“勾边”;没骨画法的锦葵、萱草,主要采用的是洒插针法,通过纹路与色彩间的变化配合,塑造花卉形态。
此件绣品根据不同物象的不同特征,选用不同的技法包括针法进行施绣,在保留原作艺术特性的同时,利用蚕丝特有的丝光变化,把广绣“象生”的工艺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赋予绣品以原画般的艺术韵味,是画绣强强联合的最佳体现。
作者:广州艺术博物院gzam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