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内司
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宋属将作监,掌宫殿、太庙修缮事务。北宋设勾当官。以大内内侍充任。神宗元丰改制后,隶将作监。金沿置,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设使、副使总领司事,秩从五品、从六品。下设直长、部役官、受给官等职。直长二员,正八品,部役官四员,正八品,掌监督工役。受给官二员,正八品,掌支纳诸物。元隶大都留守司,秩从五品。设于世祖中统二年(1261)。领大、小木局及泥厦、车、桩钉、铜、竹作、绳等局工匠。置提点、大使、副大使各一员。明、清宫殿、陵寝、太庙等修缮事务属工部。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杭州、浙江等地,故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修内司官窑和南方各地窑口,与南方优秀工匠共同创新和发展制瓷工业,使南方瓷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现经考古发现南宋官窑窑口有两处:“南宋修内司官窑和南宋郊坛下官窑”。 据有关专家认为,南宋王朝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决不止两个窑口烧官瓷。修内司官窑窑址于1996年在杭州市凤凰山老虎洞被发现,1996年~2001年经考古调查,发掘出龙窑、釉料缸、作坊、窑具和大量的官窑瓷片,瓷片坑出土的瓷片大多都能复原,与传世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相吻合。 元史记述:1276年,元军灭南宋时,不但将临安宫廷毁坏,还将南宋历代皇陵、重臣墓地等全部破坏,故使现代出土官窑瓷甚稀,造成全世界的南宋官窑传世完整瓷器不足一百件。南宋修内司官窑瓷更为珍稀,它的胎质、胎色和釉质、釉色等,多少年以来,专家们及藏家们都争论不清。杜正贤讲:“胎体呈色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灰白胎(不含紫金土);另一类是黑灰胎(含紫金土)。釉质似玉的效感,釉主色呈青色,浓淡不一,常见翠青、粉青、灰青、青灰、青黄、炒米黄等颜色。其精品特征为:釉色莹澈,如玉如脂,色以粉青为尚……”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