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代瓷器辩伪准则

古代瓷器辩伪准则

中国陶瓷文物被视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不仅一些完整器物,甚至某些时代一些著名窑口的零星残片亦被世人奉若拱璧。至迟自以降,瓷器的仿制做伪,代不乏人,因此这类文物的辩伪工作就极为繁重。在分析仿制做伪时,首先应掌握它与其他门类文物做伪的共同规律。


对明清瓷器,防伪对象基本官窑器或民窑精品,这样可使鉴定工作有大致的范围。


防伪的水平是随着人们研究收藏活动深入而提高的。时代越晚,越可能出现足以乱真的货色。应对近年出现的貌似真精的“文物”更为深入地推敲。


鉴定时除了考虑以上“共性”外,更要考虑瓷器文物的特殊规律及表现,即在鉴定具体文物时,往往对“个性”的掌握更为重要。


瓷器文物防伪手法代不相同,有发展益精的过程,且手段繁多,层出不穷。粗略介绍,有杜撰(凭空捏造),模仿、复窑、提、脱釉、补釉、补缺、拼接,旧坏新彩,旧胎加刻,新物旧,套口,撞底,磨口磨底,去耳补彩,去流除柄补画,等等。但归纳起来,不外加周晓陆先生指出的由“质、形、文”三项来考察其仿制与做伪(这符合绝大多数文物防伪的一般规律)。下面,就瓷器文物具体地作些分析:


从“质”入手。主要针对瓷器的胎质胎色,釉色釉质来看其年代的窑口。如胎质细腻或粗糙,含沙量多少,胎烧结程度,胎敲击发声是否清越,胎色区别及深浅程度。化妆土施用情况,厚薄,色泽。[奇+书+网]釉的性质,透明与否。釉的厚薄均匀否,釉开片及缩、流情况如何,釉施的方法(蘸、刷、浸、荡等等),釉的色别及深浅程度,釉胎结合状况,等等。


从“型”入手。造型是瓷器文物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造型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实用选择与审美意识。一般地说,有型似与不似,大至有无此品类的出现,小到口唇,腹壁,底足,流口,金板耳,系耳等等诸方面的形象,也包括内部,如内壁、管孔的形象等方面。有型变与未变,如套口换底,如磨口去耳等等。有型的尺寸如何,如大小、厚薄、长短、口径或其他部分直径,等等。


从“文”入手。对于瓷器文物而言,包括它们身上除釉色本身而外的所有装饰,如刻、划、印、贴、塑、绘、釉上彩、釉下彩、写等等手法,如纹样、文字、款识(款识当然主要也是文字,主要指纪年款、堂号款等,而文字主要指诗文词赋,吉祥词句等)的内容与风格。这一方面面广量大,牵涉到许多实用的、装饰的、审美的、时代的乃至社会阶层的与民族的、民俗的问题。


作瓷器文物的鉴定辩伪,除了多读文献书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触实物。真品、伪品都要多看,胸中烂熟百千件,才具备了尝试鉴定的本钱。完整器要看,残破瓷片更要看,这样由表及里,胎质、釉厚等要点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把握。完整器上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而残片上往往可取得完整的信息。此外,要培养“灵气”,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同一时代文物不论质地差异,总有一定相关性,如一件所谓明代青花瓷器,图案用清代绘画中常见题材,那么基本可依据书画文物标准来否定这件瓷器的时代真实性。这方面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宽泛,所以有成就的古瓷鉴定家必然是饱学之士。


瓷器文物鉴定和其他文物鉴定一样,“辩伪易,认真难”,即有明显破绽的防伪品,一望可知。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