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此枚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北洋造币厂,地方省所铸银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本币为银币,北洋造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此枚藏品品相完好、包浆自然老道、纹路清晰、边齿均匀,老旧的气息明显,极具收藏价值。
币正面中珠圈内镌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圈外上端镌“北洋造”,下端镌币重“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背面中镌一个珍珠龙,上端镌英文“北洋”,下端镌英文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因其背蟠龙纹鳞甲别致,如颗颗珍珠镶嵌,故得别名“珍珠龙”版。图照可鉴,其无论文字和纹饰,皆十分精到,凸凹鲜明,文字笔划和纹饰线条圆滚,显示模具冲压着力深打,致其品相精美无比,其工艺水准也是至今之伪所不能矣。
北洋机器局最初铸银元是在光绪十五年,面值仅“一元”一种,是天津官造的呈样银币,未流通,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始铸流通银币。“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面值有“一元”、“五角”、“两角”、“一角”、“半角”五种。是中国第一套以元为单位的计值银币。
【词 目】:北洋银币
【英 文】:〔silvycoin Beiyang〕
【钱局名称】:天津机器铸钱局、北洋铸造银元总局、
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度支部造币津厂、天津造币总厂
【钱局地址】:天津西窑洼护卫宫
【督造官吏】:李鸿章、王文韶、周学熙、孙多鑫、丁象震
【北洋简介】:中国河北和山东等沿海各省,历史上泛称为“北洋”。由于北洋大臣驻地在天津,又由直隶总督兼任,因此狭义的北洋,又都系指直隶省,亦即今日之河北省。
一, 重新设局之后的北洋造币厂全名为:北洋铸造银元总局,简称北洋银元局。
二, 厂图以及章程均取自鄂,粤两省,折衷参校。
三, 机器配置是用旧北洋机器局的银元机,配新机器。
四, 为了缓解钱荒,同时铸造了铜元(后来甚以铸造铜元为主,这也是北洋造币厂首次铸造铜元)
五, 建造地址没有在旧址复建,而是选在的西窑洼的护卫营,交通便利。(该护卫营营房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现址为大悲院的中院,造币厂厂房的位置便是今大雄宝殿之所在)
北洋银元局建成之后,首先铸造的却是一两银币,即户部光绪元宝一两,这是托日本正金银行代刻祖模,后来试铸造了六七千枚而未发行,关于这段历史不在本文详述。
之后,便开始铸造七钱二分银币,也就是北洋29七钱二分,只有一元这一种。
光绪三十一年虽然经历了各造币厂裁撤之事,但南北洋,湖北,广东并未在停铸之列,算是风波未波及到北洋银元局。(通货龙洋便是指这四地所造数量最大年份的龙洋)。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北洋银元局复置会办,孙多鑫担任。这年铸造了北洋31库平一钱四分四厘的小银角,存世较少。
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北洋银元局改孙多鑫为总办。以周学熙为兼理,四月的时候北洋银元局改名为“直隶户部造币北分厂”
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孙多鑫去世,丁象震继任。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北分厂复奉改为“度支部造币津厂”,同年元两之争落幕,遂开铸北洋33年七钱二分银元。
若此一直到宣统二年(1910年)的四月,根据度支部奏拟将各省所设银铜各厂分别撤留所留之厂统归总厂管理折:“奏为铸造国币,应一事权,拟将各省所设银铜各厂,分别撤留,所留之厂,统归总厂管理。…拟将汉口,广州,成都,云南四处之厂改为分厂统归天津总厂管理,东三省情形与他省不同,拟就奉厂基址暂改分厂一所…其余各厂即应一律裁撤”。
度支部造币津厂,即在裁撤之列,至此,北洋造币厂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
到民国元年,在北洋银元局旧址开办分厂,专铸铜币,已非北洋造币厂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