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意思是:“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
书内容是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书的基本结构分上中下三卷,各卷的成书时间不一样,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者(主要是学生)问,老师答。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心学思想的三大核心,也围绕着“成圣”展开。
我们读《传习录》,不能仅限于头脑里的理解,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学问理论,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文化,当下阅读,尤其对修正我们的“身心”有很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传习录》原文读起来很难懂,入门读给大家推荐王晓昕的《传习录译注》和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这两个版本。(后一本没有实物照片,大家可以网上自行搜索、购买)。
网上也有很多同仁建议读完《论语》、《大学》之后在来读,不然不好懂里面的意思,有条件和时间,非常建议这么做。要是没这么多时间,我建议是先读几遍,慢慢方法出来了,也就慢慢懂了。
借由此跟大家安利一部和这本书相关的一个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内容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演绎为主,解读为辅,
多舞台展现,对我们了解文化典籍是个很好的补充,也会更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