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自在游弋的刀刻者——李吉》后晓莹

自在游弋的刀刻者——李吉

作者:后晓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412/9d75e93245f16f33a2ddba253193fa56.jpg

李吉《朝圣者2》90X90CM

黑格尔指出,“只有通过心灵,且自由心灵活动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为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艺术是创作主体经过高度心灵化的物态存在,是艺术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

李吉的作品便是如此,将灵感思维与直接思维相结合,通过对现实中“非逻辑”的表达,发挥艺术创造的最大可能性,寓情于画,挥刀寄情。在解读他的画作需试图尝试解构两种思维在主客体统一的审美生发过程中所历经的潜意识阶段,探究两者之间积淀着的深沉理性意象内容关系。

康定斯基在《论点线面》中曾讲到,“整体的构成和谐,源于多个形式组合,其间或许互有冲突。这些冲突本身未必和谐,但若安排得当,它们却无损于整体和谐,反而将整体和谐带到更高的层次上”。李吉在读书和工作初期时往往表现出一种单纯的思维模式,光是刻板的点线面自由穿插,总体图像大胆而灵动、热烈而奔放,属于年轻人应有的向外喷发的、希冀悸动的精神力量,这些都统统反映在艺术作品之上,呈现的是早期年轻有梦的勃发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412/c6cd85d106c17911220ff5a92f36bfbf.jpg

李吉《朝圣之路1》75X130CM

如果说艺术作品中,好的画面构成已经成功一半,其特有的形式美能够产生一股强烈的艺术活力,那么情感表达和创新思维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推动作用。比如2002年毕业创作,以一支风筝的视野为触角,将两次来往于云南高空俯视直观形象在思维中一触即发,李吉激越的想象和感情奔涌而出,《五月》系列抽象作品孕育而生。质朴的黑白元素符号,简单的造型语言,极具凝练、概括的手段构成云南高山大川风貌特征,生机盎然的抽象化植物形态散播着抒情的气息,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创意和心境,这有别于传统黑白木刻版画造型形式,构成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的一极,为版画界增添了新鲜的审美视觉题材。

从巴蜀风光到高原风情,李吉把他乡当故乡,钟情于黑白木刻之间的神韵,加之自己对云南的创作理想,统统消融进《大地飞歌》《山水记·怒江1》《山水记·怒江2》。这些作品并非机械化的重复刻版,就其充沛的感知情感和运刀技术,圆满解决了灵感思维和直接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突出表现,自始至终用自我个性化语言图画映射现实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412/f740829ec50353fe1a716c0b00e7e2f2.jpg

李吉《遗逝的风景》90X130CM

后来,凭借着较长时间一线教学经验和不断摸索,以创作带动基础,继而保持高校美术教师的创作热情和执着信念,这是李吉教学创作中的一大亮点。2009年起,李吉结合时代创作主题,通过冷静的自我审视和对多元化主题的探析,在艺术追求上不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回到以人民为核心的创作主题上,挖掘和表现劳动者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就出现了一条以现实风格为主,对民族题材和民俗题材有一定的涉猎、表现的创作主线,创作了一批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老村支书》和《朝圣者》系列。以此来展现时代的变革和成就,创造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为理念,作品逐步趋于写实主义题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及刻意营造的光的氛围感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不仅迎合时代创作背景,也开辟了自我创作新思路,不会存在因缺少理性而显得画面诠释不周到,使绘画语言更加充实、多面、立体。

李吉在处理《朝圣者II》时,除了是创作风格的大转变以外,更是将自己作品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较之以往不同的表达,通过多层刻写与堆积,增加人物的面部褶皱、胡须,有如神造。深浅斑驳的纹路为人物增添几分艰辛,线条与生命的交织中,呈现出生活的沧桑与岁月的节律。对朝拜的信仰者如此细腻的刻画,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去直视社会现状,势必对后期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艺术创作转型深远,向着推向大空间、大尺寸、大气场迈进,这无疑是李吉在艺术道路更加清晰和自我真实表达的内涵和生命的意义。

根据浮世万千众生像的启发,2011年《世象、人生》八个陌生面孔,刀刻省略了肌与肤的组合,似呐喊,似错愕,似凄楚,似低语,似悲痛,似迷茫的表情在刀光剪影中穿梭,营造出人物内心独白的氛围。高度的流畅性凸显出不同刀法刻制时的情绪变化和痕迹变化,超越了普通表情之间的过度,黑白简明,线条坎坷,视觉上有些触目惊心。无论是圆刀、角刀、方刀的运用,刀法结构上更加严谨和工整,“刀味”与“木味”两者交相辉映,传达给观者一种静谧感和沉重感,颇耐咀嚼。

另外一条创作主线多半以展现成熟的思辨能力和高超的刀刻技法为主,依照自己的艺术设计和艺术追求加以运用,尊崇对内心情感和观念的自我表现,这对于把握好当下创作生态的变化和主题化创作的母体,为其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010年至2011年期间的《微光世界》系列,李吉审美感知的积极选择能力转向对对象形式属性的关注,一幅幅具体、生动、可感的物态化单纯的艺术作品,它们是显微镜下的昆虫,亦或是公共空间里的电话亭,都让观者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可见可闻。抚摸着木板上的淋漓尽致的刀刻痕迹,运用或变形、或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把昆虫用抽象的线条、块面的体感去窥视、去解构、去表现自我意志和情绪价值。通过对刻刀的把控与游走,“拙中带巧”的表现出“刀味”和“木味”,使自己刻刀下的形象具有生命的体温、生命的特征。这里的昆虫洋溢着愉悦的感官感受和李吉内心世界旺盛的艺术意蕴,从视觉形象上来说,完全是受情感逻辑支配,并直接作用于表现情感服务的艺术形态因子在活动,似乎有一种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412/09db0263a34e803ac1ea0be9a66ab58a.jpg

李吉《异地搬迁·崖头村纪实》90X140CM

“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思维”高尔基如是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象思维在李吉创作活动中,不仅始终不脱离自己对具体的感性材料发挥,也伴随着艺术活动和审美情感的一种思维形式,并且刻意营造出光影和人物肖像刻画的笔触,尽情挥洒刀的光芒,运用黑白图形符号“排兵布阵”出一幅完整的创作语境,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意象化的处理,重构一个美的所在。

李吉2009年至2019年期间创作的西藏风情系列,从小稿的大写意形式美产生的一股强烈艺术气息,不难看出,刻刀用法在黑白关系上的处理发生了很大转变。虚实有度,变化无穷,但是多半以摒弃大量凿刻的部分,巧妙利用“留黑”手法,保持对人物形象的构图处理,将点、线、面以具体形态展现,通过对刀法组织研究,强调线条的质量,使画面具有灵动感,生动和谐的同时层次分明,以达到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尤其对《朝圣之路》24位藏族群众的刻画,时而欢畅,时而凝重,整体上给人一种规整紧密的秩序感,把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对象化,即“刀味”亦是“木味”。

如果说过去基于黑白木刻创作是学院派的本体语言,还存在于晦涩刀法的组织语言与普通大众的交流障碍,又因其刀法组织形式在表现写实性题材中局限较大的话,那么为了突破这一困难,李吉做了翻转式的跨越,如《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这幅作品,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的线条来衬托主题,强化表现主体,包括人物形象上岁月风霜、头发凌乱的黑白关系转化为个人意趣的符号表征,这不仅仅是一种炫技的手法,知白守黑,错落有韵,更是承载着对佤族同胞民族认同的情感意志。

《遗失的风景》《异地搬迁》系列在2018年、2022年都做过尝试,所刻板主题根据是玉溪当地被撤销的老机床厂,李吉从生活感知而发,深入研究和分析视觉张力与极强的黑白表现手法,把现实主义的意象表现得很细微,图示感的抒情性拉满,特意营造出一种对峙而又碰撞的现实文明魅惑、幻化图景的变形。

投入自身艺术创作风格以后,《相濡以沫的阿公阿嬷》是2024年的新作。从疫情三年期间走来,情随精生,景随情成,被封锁的时光,刀刻之间已是娴熟的线条,对老夫妇质朴情感的强烈描摹倾注了李吉更多刻刀手法的自由感和张弛感。近观细节,则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触碰那些细腻、有力的刻痕,这种运用简洁黑白表达最朴素并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语言,使得真实的光影效果让作品的呈现衬托得人物更加形象,从而也使黑白木刻板,结构形式严谨、完善,变得如此协调和丰满,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真善美的艺术形象,具有唯美现实浪漫色彩,将新的立意风格走向摆在了更加的突出和鲜明的位置。

黑白木刻从来都是版画版种中最纯洁最难表达的艺术形式。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认为唯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也认为:“五色乱目”。若把黑白两色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观察,黑白是当之无愧的色彩之王,是天下最精美的颜色。鲁迅在给中国版画先驱李桦的信中强调:"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木刻版画黑白简洁的直观视觉冲击,从创作形式上决定了它本身是由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抽象化过程。大道至简的一黑一白,把意向中的线条、风骨、生气、情感、精神,彼此相映成趣。

李吉,一位以刀为笔、以刻写情、以画存史的黑白木刻艺术家,纵观他所有作品,应验着马克思说的包括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的“内在尺度”和对“存在意义的叩问与追寻”,他能够以自我质疑的、反思的、颠覆的传统艺术观和艺术法则为特征,直抒胸臆的黑白木刻承载着创作者一路走来生活境遇的情感痕迹,不拘一格地从单向线性向双线性探索发展,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语言情感与审美追求上严谨的遵从了赤子心之所向,是一种隐形的创作灵性和审美趣味,皆是自己独树一帜的气质艺术品行和旨趣——刀刻方寸,自在游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412/bd3851ca2cfa802498ec405e61692c9f.jpg

李吉

生于四川内江

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2013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

硕士研究生毕业

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委员

云南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参展及获奖:

2001

《五月》系列之四 获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二等奖

《五月》系列之一 获鲁迅美术学院美苑杯优秀奖

2002

《五月》入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高原风情》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

2003

《行走的风景1》入选第八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展

《行走的风景》入选云南省第七届版画展

2004

《高原风情》系列 入选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云南省美展,并参加第二届云南省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行走的风景》获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5

《行走的风景》入选云南省第六届体育美术作品展

2006

《似水年华》入选第三届全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大地飞歌》入选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览

2007

《大地飞歌》入选韩国首尔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精品展

《夏日午后》入选第八届云南省版画作品展

2008

《高原风情3》获鲁艺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师美术作品展学术奖

2009

《世象·人生》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云南省美展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获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服饰作品展二等奖

2010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入选全国2010“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1

《第二次相遇》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

2012

《高原风情2》入选首届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双年展

2013

《那曲牧歌》获全国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展银奖

《山水记》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毕业作品展

《山水·怒江》入选首届2013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4

《山水·怒江》入选2014深圳观澜首届云南版画精品展

《老村支书》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云南省美展

2015

《老村支书》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三届西部少数民族高研班精品展

2015

《朝拜者》入选西南印记西南版画家邀请展

《秋生赋》入选云艺术云南优秀作品展

《朝拜者2》入选“手作匠心”首届西南青年版画创作推荐展

《高原之舟》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小版画作品展

《朝拜者》获“中泰第十四届大东方艺术作品展”一等奖

2017

《朝拜者2》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

《面孔2016》获第三届全国教师作品展银奖

《朝圣者》入选“版画100——2016年度收藏作品展”

2018

《山水.怒江二》入选七彩云南、美丽广西名家作品展

《遗逝的风景》获2018云南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创作奖

2019

《遗逝的风景》入选“一带一路”西部版画新力量作品展

《遗逝的风景 五》获第四届全国教师版画作品展金奖

《朝圣之路 三》 获“大美汉川”2019湖北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朝圣之路 二》“和谐云南”大型美术作品展

《乡村的芦苇记》2019“视界”插图艺术展

《遗逝的风景》系列5 入围2019“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

《朝圣者》“继往开来”云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

2020

《朝圣者 二》第八届美术奖暨第十四届云南省美术作品展

《朝圣者 二》《面孔2016》获“青春飞扬”2020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

《朝圣之路II2020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作品展

2021

《重建——异地搬迁》入选“天府开工”四川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朝圣之路》获“大美四川”2021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朝圣之路》入选“边彊人民心向党”云南大型美术作品展

《重建——异地搬迁》入选“谱系”1978年以来的云南版画作品展

《朝圣之路》《朝圣者》入编“时代印迹”中国版画一百年大型文献集

2022

《老村支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成果”作品展

《异地搬迁——元江崖头村拆迁记》入选“振兴美丽乡村”云南省大型美术作品展

《异地搬迁——崖头村拆迁记》入选“青春飞扬”中国青年版画家五周年特展

2023

《异地搬迁——崖头村纪实》入选首届延安木刻版画双年展

《朝圣之路5》入选第三届“穿越地平线”西部民族版画展

 

作品收藏:

作品被韩国全道北美术馆、重庆美术馆、贵州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画院、云南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结题科研项目:

云南省社科项目《黑白木刻在云南本土资源中的应用与研究》

云南省社科项目《当代版画与云南地域资源的融合》

云南省哲社科重点项目《基于民族特色文化建设的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空间设计策略研究》参与

云南省社科项目《云南甲马版画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参与

云南省哲社科重点项目《设计介入的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参与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绝版木刻》

 

个人专著2本:

其中在重庆出版社出版《黑白映象》1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行走的风景》1本。

 

个人论文:

积极撰写专业论文并在核心刊物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共20余篇。其中论文《潘天寿美术实践及其艺术思想探析》和《左翼美术联盟与现代版画运动》在中文核心期刊《兰台世界》上发表,论文《装饰壁画在昆明园林景观的应用与研究》在《艺术与科技》上发表,论文《探究云南版画创作生态的变化研究》在《大众文艺》上发表,论文《关于当代版画创作的思考及探索》在《艺术品鉴》上发表,论文《论素描基础在高等美术教育的再认识》在《艺术品鉴》上发表,论文《论绝版版画创作的主体意识》以及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