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的发生经由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开始,经过思想的深度加工,最后落实到艺术作品的视觉图像。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是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面对的问题,无论其出发点是高还是低。艺术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一千个人画同一个题材,个性面孔绝不会雷同。所以我不担心与他人朝同一方向行进。但前提是要站稳自我的脚跟,必须是生发于自我的真实感受,表达的是自我的真实需要。这样艺术之路才会走得长久。
多年来,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总想把握住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寻找到一种和别人不同的绘画方式和风格。然而,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画家风格形态纷杂,似乎每一种艺术风格都就有无限的吸引力。其实冷静思考就会发现,大师们如此的探索挖空心思,无非就是为了寻求一个艺术表现的可能性,艺术形式的更新颖罢了。然而,在总结了过往大师们所走过的路程中,在奇幻迷离的风格形式中,无论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都不能离开现实而孤立存在。面对眼花撩乱的艺术风格与流派,我们作为追随者感到十分迷茫,觉得每个大师都很吸引人,都俱有着独特的魅力。每当我们向着大师足迹追去时总感到力不从心,似乎一直在为亡灵做灵魂的附身,又似乎在说着别人想说的话语。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从对大师崇拜的井底爬上井口时,发现自然的天空很大,色彩绚烂,视野更加开阔!耳边重新又响起古人的提醒,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眼睛是寻觅创造的源泉,才突然发现,选择何种艺术语言是次要的,它只是载体而已,借以传达的是画家的思想和表现力。其实,作为中国艺术家无论从事于何种画种,其作品中都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气息,就如同基因遗传。所以对于从事油画这种外来画种时,也自然会流露出本民族自身的艺术内涵,不必担心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
当然,画出不同的自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挖掘自身区别于他人的不同个性,是每一个画家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始终提醒自己要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自己所想,画自己想画,表达真实的自己。
古人早已教导我们“师法造化”。平日里对过往艺术大师的崇拜胜过了对自己感受的关注,聆听大师们的教诲,的确充实了一颗颗求知的心。但我仍然认为膜拜在大师们建造的艺术殿堂下难以爬起,艺术的土壤培植了一颗颗执著追求的心灵,可过于肥沃的土地易使人懈怠,懒于思考。回头看自己的艺术之路,从儿时的涂鸦上升到对艺术的主动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涂鸦时期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抒发、宣泄,事实上作为艺术存在之本,不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传达与表现功能吗?翻看美术史最早一页,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我国的地画岩画上的图像,当人们还没有语言时,当文字还未曾出现时,绘画充当着人们交流的媒介,作为上升为艺术高度的绘画又何尝不是、具有这一基本要素呢!追随艺术的人们有时却迷失在路上了!寄生在个人崇拜的师祖之羽翼下,懒于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袋想,阴凉乘多了,缺乏阳光照射,难免会血色素下降!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更有一颗独立思考的心,这对一个画家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尽管在创作中强调不依赖于客观,强调艺术个性的发展,然而,无论怎样具有个性或具有个人性的艺术最终也离不开艺术规律的遵循与制约,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历史的经验与艺术规律中的成就同样对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借鉴与营养的功能。个性的发展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依循于艺术规律的探索,艺术创新之路就会走得更远,艺术生命会更加长久。
然而艺术总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不比数学有着明确的标准答案,有时你可能计划周密,但结果不一定如期实现,绘画过程总有太多的变数,许多时日里只好试探着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每到这时,我都提醒自己个人的感受与感悟一定不能离开绘画的艺术规律。
油画的发展已从单一写实走向多元化创新。可供艺术创作者选择的路也变得宽泛起来。我创作中较注重对现代艺术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鉴。同时设计领域中的思维和创作方法对我也有启发的意义。
现代绘画大多并不直接以生活中的直观形象和内容来进行创作,构图的特点就显得更加自由和毫无约束了。实际上,现代绘画的构图仍然离不开生活的启发和想象的线索。毕加索就从非洲的雕刻中找到了图形的特征,从而启发了他对艺术形式的变革和创新,使绘画构图具有了生命力。由此可见,即使是抽象绘画也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活中找到富有生命形式和独特意味的基本图形和符号。不过很多现代绘画对构图的处理更多的是依据一种视觉心理的试验结果。如: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绘画以不同的方格图形的大小组合来探索心理上产生的不同节奏感觉和视觉的张力;康定斯基用跳动的无规则的旋转的弧线结构表现出一种视觉上的音乐节奏感。
因此可以说,现代油画在构思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同时,构思与进一步的具体表现之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难完全将它们割裂开来。
生活场景和人物总是处在各种不同的构成形式之中的,我们在写实绘画中不仅仅要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应该学会抽出那些符合视觉美感的构成因素。”
近代西方绘画视觉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绘画中纯粹的点、线、黑、白在平面的框架上,由于位置的变动和离视觉中心的远近,均会对视觉反映产生不同的“视觉力”的作用,现代构成学由此产生。它对绘画的实际运用就形成了现代绘画特有的构图方式。可喜的是,这种以构成方式为主的现代构图方法已经被当今写实画家广泛运用,由此,更加强了写实绘画表现时的自由度和视觉冲击力。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变形和抽象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根源。画面框架对形的限制和要求,求得框内填充物的饱满,使画家总是迫不得已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恰当的图形,而对过于逼真的细节和具体场景的摹写,得出的图形则很难与现代构图方式的需要相适应。于是,画家在对写实的形象所作的夸张和变形就显得十分自然和得体了。
瑞士艺术家约翰.伊顿在其著作的《造型与形式构成》中把艺术创作者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如:印象表现类型;知性的构成表现类型;精神的自我表现类型。每一位创作者又都能够对这几种类型有所偏重。同时他又强调在规律基础上艺术创造的“精神性”,又称“自由感情的表现”。
一个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其作为人的类型之间,好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那么密切。作品是作者人格的充分流露。作为我在创作中喜欢以一种几何形规整画面,以期打破自然空间的约束。过于依赖客观物象往往使人的思维单一。因此,以这种方式改变油画创作中对客观形态的依赖。
绘画创作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构思,运用一定绘画媒介和手段,通过一系列创作思维过程,最终产生出新的艺术形象的过程。造型观念是绘画中重要的环节,艺术的创作不是为了摹写客观,而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借身”表现人类内心的思想,或对艺术形式的追求。
根据这一认识,我在创作中不断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方式与色彩语言。自然界中的造型千差万别,既然现代机器已能够把物像逼真地呈现,那么绘画中的造型就显得更自由,更体现出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家不必再为摹写客观所累。虽然这与我最初学习艺术时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但随着对艺术的理解的深入,我的绘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塞尚对于物象内在结构的理论,就给予了我新的启发。使我在创作中产生了新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绘画创作更应注重表达事物内在“本质”,这包括内在“精神”与内在“结构”两方面内容。于是我觉得创作过程可以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情感与事物的结合。而与之相适应的色彩也应当不拘泥于对其微妙的色彩变化的表现,而更注重其对精神的一种表现。
我觉得这种认识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不谋而合,这里的“神”包括客体之神与主体之神两个方面。“以形写神”形是对客体事物的借身,“以神写形”又便于主体精神的进一步融入在创作之中。在这里把形与神融为一体。
我们借助于前人总结的经验,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从中选取诸多适合自己的因素,为我们的油画创作所用,使创作更自由,创作思路更开阔,创作方法多样丰富。由此,才会知道怎样的艺术样式是适合自己的。
作者:陈国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