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感受边塞新疆生活 探索新的绘画语言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它在文化地理上又处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中原文化传统薄弱,另一方面,这里有十三个民族,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等的相互并存,不同宗教、不同哲学和迷信体系的杂交和进步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强化,带有原始遗痕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外力作用下建立的现代工业系统的并存。缓慢的生活节奏与新交通新信息带来的现代意识的巨大冲击等等许多界面的冲突和激荡都在这里展开,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尤其自古以来大漠与风沙合作创作出了罕见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新疆这一独特环境,给这里的一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深奥莫测。这种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地域个性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来这里搜奇猎异,探新求变。但是,不能否认,所创作的多数作品未能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蕴含,而更多的是单纯表象的地貌色彩(甚至是新疆维吾尔形象内地化),肤浅的风情画面,乐观的理想主义,公里式的想象抒情,以及对迷信愚昧和落后的生活方式的艺术认同。而把艺术的本体即人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识撇到了一边,这实际上是未进入深层的艺术意识,由于缺乏对本质的思考,显示了它的表面和肤浅。或许由于作者自身在艺术视野、心理结构、哲学模式与审美意识上和创作客体形成距离,而不能作感情上的真正交融,没有深刻把握地域文化特征所致。

  一方面,帕米尔高原,这是一块独特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古人未能表现过,没有现成的技法可直接借鉴运用,如,中原山水的皴法在这里显出了他的局限和无能,某些传统方法的情致气格与其相距甚远等。这就不得不使旅游观光的画家们一切从头摸索实验,必然显出了它从深层次上去把握的不成熟性。

  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真诚。只要艺术家将整个生命融入到社会和自然中,并富于个性地去体验,去感悟,使生命的机制和形式相契合,在充分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去发现、探索、创造,他所创造的艺术才是真正有生命的。“道法自然”,传统的深层意义不就是民族心理、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在艺术创作中的直觉把握和体现吗!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草原的雄浑博大,单纯而又有力度,悲壮而又激奋,生活在这里的一切生灵,显示着极强的生命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有着草原般的坦诚粗犷浑朴的气质。严峻的自然环境,使生命罩上了一层迷茫,形成了宗教发展的温床,因此也造就了他们坚忍而超度的心理态势,生命意识如湖泊一样深沉迷离,有如江河一样自强不息。大自然熔铸了他们,人与自然融化在一起,通草原融合为一,一切都是那么率真、单纯、和谐。充满着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置身于这世界第三极的高俊而威严,神奇而沉寂的雪山冰川之间,使人们体验到星际的运行,宇宙的永恒,天地间弥漫着神秘的真力,有如混沌初开。人的渺小与孤寂的激动,生命欲望与献身精神的交织,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永远也不能超越自然。人在这里泯化了小我,恢复了大我,人回归于自然,自然也显现着人的精神。宇宙精神在这里得到了透彻的感悟。现代意识在这里得到了高扬。这就是帕米尔高原的本质和深层的精神内涵的所在。这是生命的体验与自然的结合,是心灵对现实的观照,这种深层的把握,是理性化的直觉的把握,它必然和某具表象的特征相契合。在这客体的存在形式中,从而启发主体以中国画的法式进行新形势的创造,和对形式构成要素的敏锐感受力,进而化为物象结构、线条的品质、笔墨色彩的流动效应,运动节奏、空间结构的识辨感应,使之与心理结构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建立一种“感觉——表现”的人造精神自然的框架,抒发人的情怀和性灵。它因之必然具有一种地域的个性特征。因其表现是本质的,也就获得了地域文化的普遍性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越有地域个性特征的艺术,就越有创新的因素。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哲学观念,审美观念已在发生变化,过去的传统必然存在着不适应的一面,这给今天的中国画艺术创造进入现代意识带来了困难,于是就有了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所谓“观念更新”,就是说中国画艺术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上要与之同步。但是,新观念只能基于视觉形式的传达媒介而进行,为它的产生而产生,为他的变更而变更。艺术家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以完成与某种观念相适应的形式的创造为结果,做为一个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不仅在于接受和发现有益的新观念(来自西方的众多观念中,有许多不一定就是有益的和有意义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能体现新观念的形式,这才是关键。如果忽视形式的创造,其结果只能是使观念变成无所附丽的空想。陈旧的,前人的僵固的形式,或是远离中国画传统本质特征的恣意性形式,都是无法传达获无法充分传达自己已经变更了的观念。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个十分严整完备的封闭性体系,和一整套程式化的表现方法(这是他高度成熟的标示),其传统之深厚为其他艺术所不及,其法度的森严,使技术在赋予主体客体化能力的同时,也抑制了人的精神性表现,扩大了观念与形式之间的鸿沟,阻碍了精神生活与形式构成之间的联系,使人对美的艺术创造失去了自主性,直接性,生动性。为了维护和建立形式构成与内心生活活力,即表现力,就必须在遵循中国画传统本质特征(如中国画“六法”,以发展与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相协调的新技法,新法度。这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实验、锤炼、积累和逐步成熟的过程,需要再生活中感受、启发,需要长期努力实践,需要在有一定的功能才能奏效。在这个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作品本身,都是个性化和自由感受的未定实体,它必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域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多元化、个性化、地域化,中国画的发展就越有油画选择的自由和丰富的表现力。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中国画发展创新的源泉。只要我们真诚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以现代意识寻找和发现具有中国画本质特征的、新的形势裁体,中国画的发展创新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刘选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