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30 00:00
“她影像校园季”首场活动受到网友及学生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下午两点不到超过一半的报名者已经到场静待任悦老师的到来
今天下午(3月29日),“她影像校园季”的第一场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拉开了序幕,近百名学生朋友及网友齐聚一堂。作为首场活动的特邀分享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任悦老师结合她的“还乡计划”摄影项目,向大家讲述了摄影项目的创作初衷,启发大家去思考“故乡到底在哪儿”。
任悦老师
聊起创作初衷,任悦老师分享了两段关于摄影的视频。一段关于普通人用手机拍照,另一段则是以“社区的人”为主题的摄影项目《十七岁的最后一天》,摄影师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拍摄工作。这段视频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存在感。你成长的环境就是塑造你个性的地方。与这位摄影师的创作初衷一样,“还乡计划”并不是为了得到“照片”本身,而是借由拍摄的过程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分享过程中,任悦老师拿出她称之为“流动的展览馆”的神秘盒子,盒盖上用黑色碳素笔写着五个字“摄影如奇遇”。打开盒子,里面装满了还乡计划各种形式的作品。面对摄影师提交的上千张作品,图片编辑通过认真的“读图”,帮助大家完成视觉呈现和传播的工作。
神秘盒子里的影像奇遇
活动的间场大家纷纷围上讲台近距离翻阅“还乡计划”中的相关作品
来自湖南长沙的网友在向任悦老师提问
“数字影像时代,想要有一张所谓最经典的摄影作品,是不可能的了。”在互动环节中,被问及全民摄影时代好作品的标准问题时,任悦老师坦言摄影不过是一种表达和认知的手段,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摄影,每一个普通人也都可以拍出好作品。我们不过是借助摄影这一载体更好的表达和认知。在回答瓶颈期如何调整拍摄心态的问题时,任悦老师建议拍摄者要去除外在环境的影响,把作品更多的拿出来与大家讨论,接受无情的批判。所谓摄影的事可以放到摄影之外去解决,比如读一本好书。其实,这也是一个找灵感的过程,不必为了得到照片而去拍摄。
区别于以往人们对于“乡愁”的空泛喟叹,“还乡计划”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务实纯粹的记录,记录故乡的一切。这个过程对于参与其中的摄影师而言,可能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快乐的。在完成具体繁杂的摄影提纲背后,更加考验摄影师的是如何令到被摄者放松对你的警惕,或者说最真实的出现在你的镜头之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剧,迁徙使得很多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许多人一再感叹由于缺乏故乡,少了一份身份认同,或者说存在感。事实上,“还乡计划”中那些“每个故乡都有的”事物以及在“还乡计划”传播过程中图片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感受,都在从不同的层面告知我们“故乡可以是地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回到故乡后激发你感知到的那些东西。正如“还乡计划”是借由观察故乡发现自己,摄影本身就是一次唤醒行动。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好在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PS:“她影像校园季”下场活动将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相关信息及报名方式敬请密切关注她影像官方微信!
来源:色影无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