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汾阳,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于1993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曾获得威尼斯国">
2015-03-30 00:00
贾樟柯心里的那条路 全球摄影网 全球摄影网
微信号 qqsyw437
功能介绍 摄影大赛,图片赏析与分享。
" data-w="" />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汾阳,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于1993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曾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金兰花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豹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等。2015年,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宣布,将于2015年5月14日的开幕式上授予贾樟柯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
谈起摄影,贾樟柯认为首先要谈行走,因为摄影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个浪迹天涯、闯荡江湖的借口。我们被外面的世界吸引着,我们对陌生的、充满可能性的事物怀有期待。但只有去行走,用身体去接触,才能领略到那些美和诗意。贾樟柯当年考大学时,数学太差,父母便把他送到美术班,准备让他报考美术院校。那个时候,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电影院”看电影,而且经常以出去写生为借口,去别的地方行走。他从山西的吕梁过黄河到陕北,再走另一条路到鄂尔多斯,还可以延伸到延安。这条路,贾樟柯走了很多次,给他的一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他回忆,他接触了很多人,遇见过很多次婚礼、葬礼,碰到过小偷、流氓。端起相机、画速写、拍照,这是贾樟柯很大的一种原始冲动。
贾樟柯一直在拍,见什么拍什么。感兴趣的人、空间,都是他的拍摄对象,有时他也会对着镜子拍自己。他拍自己路上的故事,甚至一些地方的空气、食品的味道。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能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风格,展现中国社会变迁中人的境遇。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贾樟柯看到的社会是极不平静的,因此,他和很多乡村少年一样拿起笔来写作。但是,文字并不能完整地表达他的情感,他就开始用影像直观地记录他所关注的社会和人。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对贾樟柯来说,如果不是被人感动,被人的命运震惊,是不会有创作冲动的。他的摄影作品和电影作品,焦点几乎全部放在人的身上。人是万物之灵,没有固定的类型。在旅行的路上,遇见的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拍他们能让我们读到不同的生活历程,人的形象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要有影像生活,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它能让我们获得慢下来才能捕捉到的东西。如果不是站在取景器的后面,我们每天面对的也是生活里的琐事。只有当我们去拍照时,才变得敏感,变成一个有观察力的人。当年贾樟柯去成都拍摄电影《24城记》,因为要取景,拍了很多照片。据他回忆,当走进420军工厂时,那些废弃的车间、空旷的走廊、地上散落的东西、墙上的字、没有撕掉的壁画,都是工人们留下来的生活痕迹。贾樟柯将这些拍成了一组照片,并举办了一个展览。有时候,我们将一些元素组织在一起,很难通过语言讲述为什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有的是因为时间上的联系,有的是因为图案的契合。但是这些影像作品自有一种美,直指人心,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难得的体验。
贾樟柯对空间特别着迷。在贾樟柯看来,建筑本身就蕴藏着很多人生活的温度、轨迹,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去想象里面的人过去是怎么生活的。过去的生活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贾樟柯很享受那种抽象感,你不一定要跟里面的人有多么深入的交谈,可以通过面孔想象他们的身世和经历。他也在筹备着自己的摄影展,一部分是这些年里顺手拍的照片,另一部分是开始顺手拍,后来拍成一个系列,越拍越着迷的照片。贾樟柯认为,我们民族在艺术理解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觉得摄影是记录生活,捕捉生活的瞬间。其实,摄影不是记录,而是一种深刻的创造。只有我们自己内心满怀诗意,有细腻的情感活动,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贾樟柯是一位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他曾经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着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型电影中,他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节,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对中国现实强烈的人文关注,这一点尤为可贵。贾樟柯的影像在重新诠释着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在冷酷的现实中始终流露着一种温暖的基调,他心里的那条路也一直在向前延伸。
来源:全球摄影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