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藤传灯:纪念徐生翁诞辰140周年座谈会

2015-12-08 09:50

  11月28日,由兰亭书会、兰亭书法博物馆、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青藤传灯——纪念徐生翁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在兰亭举行。“三百年来一枝笔,青藤今日有传灯”,这是绍兴著名词人王恕常(素臧)对徐生翁先生的评价。

  徐生翁生活在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年代,却留下了丰厚的书法业绩,以及许多的谜。这位生于1875年,卒于1964年的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书法家、学者洪忠良曾对此有过深入的考证,认为其名号的变化,与其书风的阶段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书法界津津乐道的诸多话题。

  徐生翁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却被兰亭书法研究所的陈德洪先生誉为“自清代以来绍兴最伟大的书法家”。其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兰亭书法博物馆馆长喻革良将其艺术比喻为“奇异果”。面对这颗奇异果,喻革良说自己学书30年也品味不尽。

  这奇异果是根植于绍兴传统文脉上的积极创新。在喻革良的表述中,徐生翁善于思考,“从泥水匠糊墙中也能体味到笔法”。书法家陆水龙更是将“绍兴”两字做了拆解,认为徐生翁正是将书法由“绍”(继承)到“兴”(发扬)。 不仅书法自成一体,徐生翁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著名画家李敬仕说其画天趣自然、题材广泛,是将生命用绘画来表现的。画中的“奇气”,若其“丑书”,展示着生命的蓬勃顽强。评论家那秋生说,徐生翁有着道风禅骨,其生命恰似一个圆满的圆,“孩儿体”便是返璞归真到了婴儿状态般。如评论家严国庆所述,“纪念徐生翁,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是为了让当下更好”。“面对徐生翁,我们缺什么”《绍兴日报》高级编辑郑休白如此发问,直指其现实意义。书法家王伟指出,徐生翁的书法“不是大众口味”,正是其个性,为人瞩目。郑休白也指出“个性品格”的缺失,正是绍兴当今书法界的弊病。

  对于徐生翁这位书法大家,发掘整理研究其艺术成就与为人风采,对于当今书坛仍然有重要意义。“离我们不远,却鲜有人知;寿命长,却年谱不详细。”评论家孟坚说,研究徐生翁,人们要有紧迫感。否则,“绍兴(文化)就在我们眼前失落了。”而陈德洪也提议社会要关注“保护徐生翁故居”。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