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红葵》随想曲

  一种花因为一位画家的挚爱而在绘画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一位画家因为一种花而被无数普通人所认识、怀念。在艺术史的词汇中,凡高与向日葵不多是同义词。画家彭太武对向日葵的钟爱,却缘于他儿时山村生活的记忆。当我第一次面对彭太武的《红葵》,一下子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霞明红玛瑙”般灿烂的向日葵,撩拨起我对质朴生活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眷恋之情。画家的色彩,是情感的色彩。如此绚烂、瑰丽与饱满。空间的透明、光感的强烈与纵深的表达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从《红葵》动静的和谐韵律中,使我想起凡高《向日葵》里近于燃烧的生命激情。如果说凡高的笔触像燃烧的火焰在回旋的气流中跳荡,那么《红葵》的笔触则是用流畅的线条。构成了一种笔墨之美。

  《红葵》是一个色彩和笔墨的世界,也是一个灿烂与朴质的家园。《红葵》充盈着自然赋予它们的旺盛生命力,又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情韵。作者在自然中求笔墨,在笔墨中求秩序,在色彩对比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营造意境。它们不是一般意义的观念符号,也不是自然形象的客观描摹,而是向日葵本身的魅力所在。在画家彭太武的笔下,色彩的瑰丽、灿烂和朴质,已超出了向日葵一般意义的范畴,促使我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寻觅一个美丽的花鸟世界。对彭太武来说,一束向日葵,一片红葵园,这里面有他永远追求的东西,这里仿佛有未知的无穷奥秘。

  我们注意到,在画家作品中有一些新元素:致力于提纯物象的光色线形,强化花朵固有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以抒发内心情感,歌颂心中花鸟世界历经不灭的灿烂的生命力。从自然的生命到艺术的生命,从自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主客体之间有着一种精神上的相融互渗。中国画的认识方法是不只使用眼睛的功能去观察物象,而是调动全部的感受能力及精神力量去接触客观事物,体现客观事物,把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赏心悦目的形式糅合一气,这种认识的力量将物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是生命信息的融合,更是天人合一的灿烂境界。

  中国画之走向世界,乃是历史的必然,彭太武的画便是一个例证。他创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可以称之为现代写意花鸟画的精美之作。那些源于传统、源于自然、源于现代观念的花鸟画,不论笔墨和情趣,都已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的向前发展了。我始终认为在彭太武的《红葵》中,一种整合的“大花鸟”文化意识清晰可见。我们似乎可以把《红葵》看成是传统、自然、观念主题的叠合。透过灿烂、朴质而茂密的红葵,我们感受到一种重、厚、雄、茂的大美,向日葵的群像演绎了一曲生命与自然的交响。

  (李瑞洪,江汉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作者:李瑞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