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古籍收藏有很多门类,其中,雕版古籍更是得到许多藏家的重视。由于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所以,收集古籍雕版是骨灰级玩家们毕生的愿望。

“虽然雕版收藏不算大众收藏范畴,在拍卖市场上也很少见,但是在我们圈子内,它是古籍收藏的贵族——神秘、昂贵而且稀有。”古籍收藏界相关人士曾说到。

在业内人士看来,雕版收藏前景光明,堪称“未来的奢侈品”。“当你真正看到一张老雕版,里面全是岁月的痕迹,从雕版上的磨损,你能感受到时间的力量。”痴迷于雕版收藏的私人博物馆北京文津雕版博物馆馆长姜寻如是评价。在他看来,一块雕版蕴含的不仅是文化、历史和艺术,也具有科研价值。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文化的沉淀,加上岁月赋予的特殊韵味,成就了古籍雕版的魅力。从某种程度而言,雕版收藏家更像是雕版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在这个文化复兴的年代,它是收藏界待价而沽的明珠。与此同时,记者偶然间发现,和雕版相辅相成的雕版艺术,也逐步在艺术收藏的舞台中大放异彩。

始于公元3世纪

雕版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全面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而用来印刷的拓印底版,也就是最早的雕版。

雕版能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就不能不提到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术了。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

根据资料记载,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而通过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生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大藏经》


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在唐代尚未盛行,从五代时期开始,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到了宋代时期,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总共5048卷的《大藏经》,雕版13万块,花费12年。至今,中国仍保存着大约700本宋代的雕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迹使之被认为是稀有的书中典范。

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众所周知,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

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打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在历史学者们看来,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

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雕版印刷术工具的雕版,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不能抹去。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制作雕版的过程——刻刀凿刻


制作雕版的过程虽然不怎么复杂,却需要一些耐心。首先,将木板锯成一页书面大小,水浸月余,刨光阴干,搽以豆油(5550, -16.00, -0.29%)备用。刻版时,首先将木板刮平磨光,然后将薄纸书写的字样浸湿后反贴在木板上。待纸干透,取下,字迹就已清晰印在木板之上。最后,以刻刀凿刻,令文字阳凸,空白凹陷,锯去版框栏线外多余的木板,就制成了一块印刷雕版。印制时,以雕版字面涂墨,上覆印纸,轻轻捶拓以成印文,与制作碑刻拓片的操作类似。

因为大部分历史上遗留的雕版材质都是木头,保存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至今存世的古籍雕版都会遭受破损。很多收藏家手中的雕版都是明清时期用来给书籍作插画的雕版。

如今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到那些雕版的价值,而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载体之一,雕版的价值需要时间去慢慢开发。

收藏潜力无法估量

“现在很多地方的雕版艺术已经失去了传承,用来做版画的雕版更是因为很多民间艺术没落之后,成了普通人家中的柴火、垫板。等到一些有眼光的藏家重视起来后,这些雕版的破损程序已经非常严重了。”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是雕版还是雕版艺术,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无法估量,收藏价值未来大有可为。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清代雕版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对馆藏雕版进行整理统计显示,现藏有23万余块雕版,以清内府雕刻居多。其中,清武英殿刻《二十四史》的雕版就有2万余块。而故宫馆藏雕版的数量为海内外古代雕版的最大遗存,且都是中国历代皇家收藏的雕版“重器”。

雕版不同于书,它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比如故宫馆藏的2万余块清武英殿刻《二十四史》的雕版中,诸史版心上分别镌刻“乾隆四年校刊”“道光十六年重刊”,辽金元三史又有“道光四年校刊”刊记,并有书口上刻有“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字样的书版数百块,这对考证和研究相关史书的刊刻年代有极大帮助。

古籍收藏市场中的神秘贵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