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3-09 17:15
受到观众瞩目的摄影展「晃│影-史帝夫?麦柯里个展」2月24日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登场,除了麦柯里的摄影作品外,展览也运用许多装置的设计,使他摄影中的艺术性更加突出。展出创作总共近 130 幅蔚为可观。
入口处装置《相视丘壑 悟我两望》。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广场装置《渉影》。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美国摄影师史帝夫?麦柯里1950年出生,是著名纪实影像合作社「马格兰通讯社」的一员。他穿梭在世界各地的战争与灾难现场,拍摄当地民众的处境。1985年,他所拍摄的《阿富汗少女》被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少女碧绿色的瞳孔和神情让人印象深刻,使大众更加关注阿富汗难民的遭遇,麦柯里因而成名。
麦柯里致词表示,他对摄影的兴趣,是从旅行的热情当中启发。原先想成为电影导演,拍摄旅行见闻,在大学时代修习了静态摄影课程后,意识到这是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毕业后为杂志拍摄照片,后期转为自由摄影师,自行决定旅行的地点与拍摄主题。
史帝夫?麦柯里《阿富汗少女》。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展场一景。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展场一景。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展场一景。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此次展览由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陈昌仁策划,他说明,展名中的「晃」来自麦柯里拍照的习惯。他在来到每一个地方时,会在城市中晃游、寻找拍摄对象,即兴捕捉人们的姿态;而在摄影生涯中,风格也有不同阶段的改变,「好的照片,在看完以后会在脑中留下印象,不停地反刍、延伸…」陈昌仁期望将他的经典摄影作品,和当代艺术做结合。
好比入口处的装置《涉影》,从外侧观看,是一座大型的白色装置;内侧则是黑色的空间,观众走入,便能看到麦柯里的作品被投影在水雾中轮番播放。策展人以这个装置类比早期的暗箱,观众进入装置,就好比参与影像生成的过程。麦柯里的经典之作《阿富汗少女》也转化为装置,以多重切割、排列的方式解构照片,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史帝夫?麦柯里《画室中的男孩》。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展场一景。图/非池中艺术网摄。
展览名称:晃|影-史帝夫?麦柯里个展
展览日期:2018.2.25-2018.5.6
展览地点: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市大同区长安西路39号)
来源:凤凰网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