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意识和个性意识是当下中国画坛的重要学术主张,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国画家提供了不同的审美取向。中国画家叶军一方面以水墨的语言介入现实生活,凸现出中国画强烈的现代意识,展示了中国画的时代张力。另一方面,叶军追求诗书画印俱全的格调和境界,依旧固守着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丹心不改。
执着于初学国画时一位先生的教诲:重传统、重学养,诗书画印全面发展,叶军二十年如一日,勤奋而平和的耕耘着一块属于自己的艺术土地。如今,叶军的书、画、印均已成绩斐然,而在岁月流转中,当年作为提高绘画修养的书法篆刻,也早已无声地融入了叶军的生活之中,尤其是篆刻,更成为他不可割舍的挚爱,那股掌之上的方寸之地,对叶军而言,是一个永远广博的艺术天地。1999年,叶军成为湖北第一位书法篆刻研究生导师,也正是自叶军始,湖北的书法篆刻艺术才从一种松散的民间行为转向了专业化、系统化。他自幼饱受荆楚文化的熏染,造就了他修养全面的素质,这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显得格外难得可贵,更加难得的是他的书、画、印各成一派风格。正如叶军所说,他现在恰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纠合体,在绘画上,他大胆使用隐喻、象征的图式,关注着当下的文化现况,尽力地摆脱传统的程式,而在篆刻艺术上,他终在深沉的传统文化中留守下来。画中的叶军,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前行者,而在印中,他又是一位游走在青山绿水间,徜徉于秦文汉玺中放飞心灵的守望者。同样珍贵的,是都记忆着作者真实的艺术心路。
叶军的专业是国画,篆刻只是兴趣,一开始全是自己摸爬滚打,一本邓散木的《篆刻学》是他最初的老师。全凭着自己受之家学的对传统文化的灵性的执着的热情,叶军在一声声金与石的碰击声中找寻着篆刻艺术的真谛。1998年赴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以后,在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在与西泠学仁的切磋交流中,叶军的书法篆刻从实践到理论有了一次极大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方向。在叶军的案头,有一摞手工装订,古色古香的线装印存,这都是叶军学印以来历年的心血,记录着他艺术的探索。当艺术脱去功利的牵绊,寄托于一种单纯的喜好,则风雅自成。静夜的灯下,刻一方闲章志下此刻的心情,或是信手翻翻自己的印谱,赏玩着字符变幻间的意趣,这是叶军常有的雅事。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一份淡泊而真诚的心态,叶军的篆刻在岁月与心志的磨砺中,呈现出自成一体的风格,这既是一种美学的追求,也是心境和格调的自然流淌。正如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云:“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汉代是我国古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叶军的篆刻亦属意于汉印,古拙端庄,清新自然,走的是平正一路,声色从不过分显露。但叶军师古却并不泥石,在吸纳传统精髓的同时。他也融入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不经意流露的个人人格魅力。他的篆刻作品正如同其人一般,无浮躁气,宁静、和谐、儒雅含蓄,不事奇巧张扬却似有暗香浮动、袭人心脾,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
在叶军的几方新作中,“出于天趣”一印,字型端庄中正,线条匀齐静和,其“于”字的一弧勾又生出顾盼之姿,所以既得汉印之平正,又不显呆板,书意笔趣盎然于疏朗之间。“虚心”一印,印文笔画一繁一简,但作者并不取疏密对比之趣,而是顺其笔画自然,丰满紧凑,令二字上下呼应,浑然一体,“心”字虽只占了印章的四分之一,却浑厚劲挺,稳稳地给人以向上承托的心理感觉。非但没有压抑板实之感,反而营造出密若潭雨的意境之美。“戏笔”二字圆润婉丽,匀落典雅,笔画密集的一边,击边残破,数个朱点若即若离,似有意无意,而已笔断意连,浑然一气。全印虽笔画较繁,却婉转流通,灵气往来,虽事残破而无臃肿松散之弊,只透出一股散淡适意的文人雅趣来。而另两方作者用以自勉的闲章: “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简洁质朴,铿锵有力,尤其是“埋头苦干”一印,醇厚朴拙,一如实干者般憨直可爱,极富真率之趣。
中国的艺术很讲究一个“灵的空间”,善于从有限中玩味出无限来,故以一盆之景可透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更可以方寸金石刻出一个博大的乾坤来,篆刻的章法、刀法、字法、意境乃至材质无不有极深的讲究,小小的一方印,透出的是中国古老文字与文化的魅力,确可谓“房栊虽小乾坤大”。深谙此道的叶军将自己极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系于这金石之趣中,让在现代生活中忙碌的自己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里澄静下来,并得到慰藉。在叶军的印中,在奏刀向石的火花里,我们看到了心灵折射的光芒,一种宁静、醇厚、和谐的人格状态。
作者:陈晶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