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气入怀青有骨,云心到水静无声

李建的山水画,有独特的美感。康定斯基说: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在艺术面前,我喜欢这样极端的话。李建的山水画是可以当成诗来看的,且是现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换句话说,他的水墨有着对当下生存现实的敏锐感受,通过中国传统笔墨形态,融入西方现代的绘画语言和技巧,表达出他内心的艺术感悟,让人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意境——“人们只能透过(物质)面纱才能看到的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当然,无论怎样,我们都只能是当下的。而当下人的身心越来越远离自然。一方面,或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便利和物质的丰富;另一方面,仍惊恐于坠入全方位的人工环境和复杂的社会体系中。但是不管在不在意,情不情愿,每个人都变得越来越断片化,我们被快速的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甚至经济上的、社会关系上的、生活习惯上的、情感上的、信仰上的变化所切割、分裂,我们仿佛是一堆漂泊的“碎片”,难以停留,难以回归,难以安适。用席勒的说法,我们面临“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和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的处境,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不是把人性印刻到自然本性中去”,而是努力把自己异化为一个社会里的部件。是的,我们无非是从一类属性的部件沦为另一类属性的部件,我们不自觉的躁动,喧哗,否则,就会失去存在感。

 

我们也可以自我安慰说,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个性化了。看起来有时的确仿佛如此。只是每当夜深人静,转辗反侧之时,是不是能够确定,我们不是一个不自觉的零件,而是一个完整的有个性的人?是一个听得到自己内心,且能够时常获得行为与心灵相统一的完整体验的人?所以,画画是件奢侈的事儿,正如写诗一样。李建说,“绘画是一门创作的艺术,得靠你的灵气和感悟去把脉绘画精神,而大自然就给予了你这样的力量。”从来画家笔墨下的山水不是眼前的山水,透过形色或隐喻,潜在的是人与人的心灵的契合。这是一条来自和通往内心的路,是难以觉察到的“心灵震荡”,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势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不得不说,从李建画中,可以看出自然带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仅仅停留在山川形美上,而是现实感悟与传统意趣的契合,以密透疏,以幽及明,以动寓静,以质实而生发灵动,抵达“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物我同一”。他的画有着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哲学含义,天然生成无心无欲与天地共存的境界,有如诗中的无我之境,相濡以沫,何若相忘于江湖乎?乃出世后的入世之道,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枝一叶,浸透着作者对人生诗意的暖和人性与之自然的情,使观者的心可以短暂的得以停留,得以回归,得以安适。

 

李建生长于塘栖,虽然与生俱有江南水乡的气质,他的画却很有点“南人北相”,雄浑而厚重居多。但大气而不乏细腻,在浓厚中透着清雅,逐渐形成了浑厚、深幽与飘渺、变幻相统一的特色。无论浑厚、或者硬朗、或者婉约、或者淡雅的,带给我们的总是在浓厚之中蒸腾的空灵的诗意。他的画的确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能立刻抓住人心,情不自禁往下看,玩味无穷,不能即忘,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进去。具体到画的气象、笔墨上来说,他的山水构图少见矫揉造作之处,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气象高华,虚实有势,正如赵左所言“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通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而不为庸。”陆俨少先生曾说画到顺手时,先前画了一笔,接下来急忙画第二笔,笔笔紧跟,不能自止,笔畅神恰,如血脉扣通,精气扣贯。有时画不下去,则凝神贮思,以蓄其势,及至绝处逢生,反得奇景。因此讲究偶然得意,其心无成见,随机生发。李建颇得此道,他说“乐于见到墨韵带来的惊喜。画前不去想太多,作画当中,墨韵出现后,会有新的感觉。”有人说李建的“墨色是压进去的,颜色是光照成的。”此说极为精准,这点从《水墨境界》组画中即可显见。他巧妙的运用宋元笔墨,西方色彩、光影,相互生发,构出酣畅淋漓的画面,呈现一种笔墨趣味,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却又自有规律在。他讲究画面处理,层层渲染,追求厚重与深度。在用笔上,擅长中锋,笔笔走墨力匀,在墨色层层加厚、墨色与颜色相互渲染中,产生现代块面。又间以水气,叶与枝的摇曳产生画面的灵动。色彩捕捉敏锐,用色单纯而亮丽,又间杂对比,如红兰绿、黑灰白等,同时又多有块状暖色之大小对比,以弥补宣纸与水墨视觉不足,产生视觉上的快感。于李建而言,对自然的细微处的把握,也是获得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来源。比如他去太行山采风,发现了以前在画面上看到的很多不同,“在常人眼中,大家都习惯用灰色的笔调去展现它,比较冷清孤寂。其实太行山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而充满绿色的。这样的美,只有到过那里的,亲眼见到才知道,原来太行山的春天也有人们不曾发现的一面。”这种不同一般的视角,让他有时用侧锋浓墨,有时甚至借些宿墨也能引出无穷的墨趣,画里仿佛传出山溪潺潺的流水声,松竹之间的呼吸声,这一切,平静平凡之极的东西,都是引发无限遐思和想象的空间。相信从小在水乡塘栖长大的李建,会进入一种更纯净的状态,激发江南深厚文化底蕴,不但有山的气魄,更有水的灵性,时常倾听自己的内心,艺术地生活,为自己画画,获得行为与心灵相统一的完整地美学体验。从而博收众长,冶炉自铸,有自己的风格,又突破自己的风格,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变化升华。

 

陶学锋,号芦雪斋,陶渊明后裔。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著有《余杭历代诗词》等。

作者:陶学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