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徐生翁之书法特别是行楷之书,取法于六朝魏碑,上古石刻铭文。有魏碑的意韵,不事柔美,不求小巧,丑中见奇,似丑却美,歪歪扭扭之中,猛地一看似“孩儿体”,徐生翁书法获得了稚拙的效果,是因为熟练书写之后的返璞归真。
其作品朴茂古拙之气弥漫,他的每一笔,每一划,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表明了他炉火纯青的功底,以及一种向宁静纯粹艺术探索的责任感。看似歪歪扭扭,实则大雅古朴。
古人云:书如其人。徐君人品高古。他生前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此后,徐生翁逐渐被慧眼识“珠”,他越来越越来越被许多人认同,甚至膜拜。
徐生翁活在离康有为、吴昌硕之后不远的年代,他似乎接过了康吴尊碑的旗帜,振作强大了中国书法。
他埋头远古碑学,得力于天资学力,其书风超越了时代。他身手不凡,笔法生涩,在审美上以质朴拙厚为理念。线条运动生成拙,每个字歪头斜脑,有晋人之遗风,有碑学之深重,有前人从未处理过的形象。
我体悟到徐君书法艺术之特立独行。
徐生翁以大拙原始作为自己的书写语言。站在他的书法面前,我感受到了博大精深之气,雄强粗犷之韵,返璞归真之拙。我以为,他的风格之独特,源自他人品之高尚。
傅山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为人奇崛不俗,其字自然古雅。徐生翁是隐逸者中真隐士。他在寂寞中探索,在隐居中孤行,在孤独中书写。
他一生没有出过绍兴城,更没有到处办画展书展,没有多少名声。他绝无一点媚俗之气,没有取悦世人之书风。
他的追求不同于常人。他是隐逸者中的真隐士,写着不被世人喜欢的“丑书”,坚持着自己的凛然风骨,躬身力行,实践着碑学,复兴着中国书法。
为了克服“唯美”,他欲可“求丑”。为了克服“软弱”,他欲为“雄霸”,为了克服“媚俗”,他宁愿“离群”。徐生翁知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傅山语),从而造就了自己隐士的情怀,倾心碑学是向革新的皈依。徐氏自言:
“书宗汉,非遍摹汉碑不能探源……于是予习隶者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他的目光曾经投向远古:夏商甲骨、三代金文、汉代摩崖、北魏墓志等等,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学得妙处。
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他观照魏碑意味和字形,变化其结体,改变其章法,融会贯通,注入书法家自己的情怀。其主旋律是豪迈雄强。不管他是有意无意,变化结构、姿致、韵律、笔力和章法,传达不同于六朝古人的生命状态。他是现代的真隐士,他用一种飞白的笔墨,达到字断意连的效果。
徐生翁,生前并不出名,这是不公平的。我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徐生翁付出的心血。即便有人说他的书法是“丑书”,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没有一个人敢说它萎靡不振,没有力道。
如果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徐生翁发展了六朝碑学,如果从当代书法角度去看,徐生翁独辟蹊径,寻求他自我的书法表现形式,超越了时代。在此之前,没有谁敢书写歪歪扭扭的“丑书”,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膜拜徐生翁。
徐生翁,当代书法界的真隐士,真大师。他的篆刻,同样古朴浑厚。
徐生翁,为我们找到了另一条通往书法审美的新道路。在书法史上,他发扬了康有为的碑学理论,在创新之路上书写独特的一页。
直到今天,徐生翁依然在推动大批书家加入碑派。我相信,越来越多书家也会如徐生翁,求突破求变革。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