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提出为唐代画家张璪,中国画在“师造化”的问题上大致分为了三个时期,1.宋朝绘画为写生体系,注重造化兼得心源。2.元朝之后文人画兴起,注重笔墨与心性的相通,文人画的绘画观更注重“中得心源”。3.五四运动之后,大量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致使中国画的“师造化”观有了新的转变。中国现代山水画的萌生与发展,离不开大的历史背景--传统旧的图饰与绘制方法已在此阶段显得薄弱而苍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李可染开始探索笔墨写生,并由笔墨写生发展成为笔墨对景创作。对景直接写生创作,这种绘画方法有优势也有弊端,优势为画家在自然的蒙养下画出的作品生动自然,想法上也往往出其不意。弊端则为画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眼中景物转化为笔墨语言,短时间内必须作出笔墨矛盾的择取,如果判断错误则会造成作品的失败。如此一来就要求画家要有较高的中国画理论修养与过硬的中国画笔墨基本功。 对景写生创作,选景是第一要务。在写生创作时往往不会选择在一些单景非常美丽的地方,因为一张画作的成功是靠景致之间综合的“关系”。要点如:黑与白的走势,块面的大小,软硬的转换,横竖线之间的比例,形式有无趣味等。好的艺术作品在于矛盾处理的是否高级与成功,不在于画面是否美丽或笔法有无古人的笔意。我的导师为中国画笔墨写生第三代领军人,他将其一生用于笔墨写生研究。他在对景写生时,选取景物的眼光非常独到。有一次他在靠山根的一堆垃圾处驻足观察,学生好不理解,待老师将眼中景物转换为笔墨语言时,学生无不称奇。老师眼中观察到的是景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转化为笔墨语言时绝非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物像。山亦可不为山,树亦可不为树,非美丽景物而是笔墨语言。
路卿写于北京望京图书仙室
2015年7月18日
作者:路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