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松论崔子范画

 

崔子范几乎与所有的中国画家所走的道路都不相似,他是在年近花甲之际,直接切入了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令人一新耳目。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些构成崔子范艺术特点的东西,是别的画家常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反复试验才有可能做到的,在他却是发自天性,随手拈出。

读崔子范的画,所感受到的不是一般欣赏的愉悦、快适,而是对于视觉和心灵的强烈撞击。对欣赏习惯与价值评断尺度的挑战怎么可以这么画!一切异乎常规。继而则是一种征服怎么不可以这么画!这样画才有味道,一如习惯吃淮扬菜的人大夏天吃起重庆火锅,麻辣过后,满身汗淋中突然省悟出个中妙理。不过这个比喻颇为蹩脚,崔子范的画作用于欣赏者脾胃的不是麻辣、辛辣,而是异乎寻常的厚重,厚重得近乎笨拙,正是那拙中的意趣使人吟味不尽。其冲击之后的征服力量就在于使欣赏者透过作品的意外之妙,更深入地领会到传统艺术中一些更本质的合乎规律的东西,通过一点体会传统文化蕴积之厚。

人们赞美大智若愚、大拙若巧。大智、大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愚和拙,那愚中之大智,拙中之大巧,或是要经过体验、理解、透析的认识过程,或是在某种机缘下突然意识到,在这个体悟过程中也就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对事物的辨证认识能力。

崔子范的花鸟画突出的特点是古拙与朴厚,却又是与现代艺术的追求不期而遇,相汇想通。它具体地表现在画面结构与笔墨内涵上。他的作品有些花鸟形象在画面上作平行并列的安排,看上去很呆板,不合于一般构图习惯,却常有绝处逢生之妙。例如那幅《艰苦岁月》中的红高粱,一棵棵等距离排列着,这样的构图在写意画家笔下是鲜见的。记得20多年前,在密云县辅导农民画,一位生产大队支部书记画山坡地,他坚持按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的要求画而不管你的构图要有什么变化,但画出来还是有自然的变化,效果并不差。我想,《艰苦岁月》的红高粱这样安排大约也有实际生活景象的考虑,为了不违背作物种植生长的规律,但是,在画面上由于几列高粱的错列组合与高粱叶子两排背向生长,破除了呆板而使整个画面生动且富有气势。高粱叶子自然不会成列地分别向一边长,但画家认为这无关大体,可以按照需要摆布它。对待自然规律,有时要循规蹈矩认死理,有的地方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由此而显示出一种不由做作的天趣。

——李松(曾任《中国美术》主编)

作者:李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