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明星传媒特别推荐】——著名山水画名家时振华写生作品欣赏
2016-12-24
山东当代山水画院
引导关注
简介【时振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画院院聘画家,潍坊美协名誉主席,潍坊文化馆研究馆员。2009年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造型艺术高研班。2011—2014为首都师范大学龙瑞山水画课题班执行导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时振华山水课题班导师。擅长山水、花鸟画。出版有《画坛百杰•时振华精品集》、《心游云山作品集》、《山水名家·时振华》、《中国画的当代力量时振华作品集》(山水集.花鸟集)、《艺术百年•当代画史•时振华》作品集、《时振华山水写生》作品集、《时振华速写集》。《心游云山·第二集》。
“写”在纸上 “生”在心里
——为《时振华速写》写的几句话
陈岗
振华先生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相交二十余年来,虽各有各的专业,但数日不见,便生三秋之叹。前些天,他笑吟吟地给我送来一叠样书,是近日要出版的《中国画名家速写系列·时振华速写》。他让我先睹为快,并嘱我为这书写一点文字。
这是令人惶惑的事。因为我于绘事,欣赏而已。平时一茗相对,谈天说地,倒还得意;但“得意而忘其形”,真要说有什么理论,便要抓瞎。但看着振华一脸的真诚,想到山东老乡孔子说过的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责任大了!于是接了书稿,认真地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振华对于山水,其痴迷的程度是远在痴迷之上的。每年总有一些时间,没有了他的踪影和信息,问都不用问,他“进山”了!“只在此(或彼)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是他“修炼”的时间,凡人不能打搅的。面壁十年,已称定力;而振华与山对谈,有三个十年;区区十年,对他来说,那只是“起承转合”的一个阶段;有了三个十年,有了“废纸三千(绝对不止)”披沙拣金,才有了这本集子,所谓厚积而薄发,迨不为过!
翻开画集,我走进了振华迷失的那些岁月,走进他用全部心灵热爱着的那些大山。他用钢笔和线条与那些山对谈,我也跟随着每一幅画面和每一条题跋与他对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样的对谈中,大山有了灵性,题跋上的话也还原成了振华平时最喜欢用的那些语言。说实在话,我对这些随意写在画面中任何位置上的题跋喜欢的程度,甚或超越了画面本身。我读着这些题跋,咂摸着振华当时的心境以及他与大山,小草,树木,河流要说的话——不光是画,还要把为什么要画?在哪里画?与谁一起画?画的时候心情如何?天气怎样?画了哪些又删了哪些……以当时的感受写出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江山来眼底,忧乐到心头——这样的山水当然超越了自然的山水,乃是画家心领神悟的山水,天人合一的山水。哪怕是速写,哪怕是钢笔——工具是什么并不重要,心源在兹,枯木也是会发芽的!
想想,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秉性与脾气!没有连篇累牍,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这理论、那体系;就要刹那间一点灵光闪现,豁然顿悟。“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清减三秋树,四两拨千斤,乃是中国的大智慧!要说诗,《人间词话》是如此;要说画,《石涛画语录》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振华是我的好朋友,就溢美到这样到程度;而是在他那些信手拈来的题跋中,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能掇拾到一些晶莹的石子:
……在太行之巅眺望太行,见群山连绵,壮美异常,语言不足以形容,照片难以传太行之神采,。匆忙速写,以记其感受。
…… 方圆之间,太极气象……
……又一次用画笔与老王沟阳坡村的柿子对话。此树是太行山上见过的最有姿态的柿子树……龙鳞斑驳,巨蟒盘旋……每次面对如此美妙的大树,都会充满着恭敬之心,感悟良多…… 、
彼时,彼地,在大山面前,在他内心的最深处,恭敬让心源变得如秋水般澄澈。以此心境与自然对谈,有诗家所谓的“不隔”之妙!振华常说,我喜欢在山巅看山画山,那时侯整个大山都在你面前展开,你的心灵也在大山面前展开,两两相对,坦然至极……的确,翻开这本速写集的每一页,几乎都是在以这样的视角看山写山:山的雄奇,山的逶迤,山的来龙去脉,山的奔腾不已……“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大约说的就是这样的角度吧!在这样的角度,你会感悟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质的分野;想到从五代、两宋、元四家一直到黄宾红、李可染所一脉相传的源流走向;在这样的角度看山看水,你会觉得所谓“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等等,都是些斤斤计较的概念,过于纠缠,反容易把自己弄糊涂了!在这样的角度看山,我也想到了杜甫。他如果是画家,当是画山的圣手。他写泰山,并不说它如何高大巍峨,而是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我想,这一定是中国画的角度,中国文化的角度——层云奔涌于胸襟,归鸟翔飞于眼底!是景,是情?是山,是人?是所见,更是所感;是自然,更是自我;是天象,更是人心!没有这样的中国角度、中国智慧和中国气魄,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
……白河盘旋在大山之中,非常适合于线的表现,形的表现。写生时常常沉浸在对山石的摆布、控制、左右逢源之中,是画家与自然活泼的对话。所谓“气韵生动”是也。
四合堂的山石全是方圆之间,……它们的组合特丰富,以中国画特有的写生方法写生最为生动,在一勾一勒中循环往复。毛笔如是,硬笔亦如是。
线条,线条,还是线条……翻开这本速写集,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线在舞动,线在抒情,线在叙说。线的山脉,线的流水,线的石头,线的草木……尽管线条是在硬笔下流动出来的,但却同样富于变化:粗细,长短,软硬,轻重,节奏,韵律,起伏,转折……从这些线里望过去,大约能望五千年,或者是八千年,一直望到中华民族文明和艺术开始的时候的那些线:马家沟彩陶用火烧出来的线,殷墟甲骨文用刀刻出来的线,再到敦煌写经那些虔诚的线,宋元山水那些变化的线……可以说,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线条是中国艺术最本真的语言。就我所知,振华于线条是下过大功夫的。年轻时对宋元山水的大力度临摹,使他一度为网球肘所苦,视持盏举箸为畏途。这也就造就了他对线的过人的把握。不用说是毛笔,就是硬笔的速写,也同样能窥斑知豹。
有了对线的这种把握,他便游刃有余地跨越了素描的藩篱,超越了块面的概念。寥寥几条线,不仅体量有了,造型准确;更重要的是味道有了,神完气足!我一直以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书画同源,艺术同源,文化同源,百家同源!最好的画家都是最好的诗人,而最好的诗人也应该是最好的画家!所操工具不同而已!信手就有这样的例子。当年李白只身登上西岳华山时,为莲花峰的雄奇瑰丽所震撼,信口吟诵道:“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他在不经意间用了描写线条的语言,来描写山的质感与动势,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竟与后世画家的山水皴法不谋而合。果如是,则真有所谓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不同时代不同范畴的艺术家的血脉之间你传我递一脉相承吗?信哉!
写生在于生动,最忌概念和潦草……自然的东西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丰富的自然变化相成的。
长满杂树杂草的大山在逆光下显得异常浑厚,并且在山石的凸显处闪烁着光环,煞是好看,可如何表现?怎样传神?……好的速写也不失为一件作品。但终究它是为艺术的创作所做的基础准备(储备)……似乎我完整的写生从没有用过创作……
振华是山东人,他有着山东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厚重、质朴和实在。他喜欢实话实说。在我看来,单以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一些写生山水,无论从视角、构图还是作者的感受,都是可以拿来繁衍成一幅作品的。但是他却说,似乎没有。这是为什么?平时闲暇无事的时候,我也跟他探讨过。他说过三个字“不自由!”我想,这里说的自由,首先是指心灵的自由。就我所知,振华不是那种见到一些风景就上蹿下跳,用照相机狂拍一气的人。“没有经过心源的洗涤和沉淀,画面本身有什么意义?”他常说。即便是写生,也要等到心中有了感动和感悟,才肯动笔。即使是如此,也仍然每每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反复求证,苦苦思索。大自然毕竟太神奇,太崇高,太变幻莫测难以把握了!写生看起来是“写”在纸上,但更重要的是要“生”在心里!其情景如同酿酒,有了酒引并不等于有了美酒,得把它置于缶中,反复发酵,苦心酿制,一直到把粮食变成了浓缩的精华,香气四溢,那才是美酒!如同耕种,收获固然离不开种子,但种子并不等于就是收获;得把这种子播进大地,浇水耕耘,施肥除草,吸取了日精月华,直到大地飘香,满眼金黄,那才能享受收获的喜悦!
我想,振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画家。
壬辰雪霁,写于知今是斋中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