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现已开启征稿通道,诚邀各领域有趣、有料的个体开辟专题,点击查看投稿详情。除了是一座公益型美术馆,SHM更是面向写作者和公众的发声平台,将独特个体的视野及思想与众人分享。以下内容经原作者授权整理发布,相关原创文章未经我方授权请勿转载。
改自《Through the art of Arman, Durham, and Dean to explore visibleand invisible reality from mixed-media art and abstract artmade by mundane object》自从7月1日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后,全上海都被新鲜的规则所影响,学习垃圾分类的成了流行。这举动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新鲜感所激发的学习动力老少咸宜。不过分类活动在机械地运转了3个多月以后变得枯燥起来,包装盒又变回了以前的包装盒,去研究它沾上了什么食物残汁,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的兴趣也差不多褪了。不过,艺术家群体一直以来就是收集废旧物品的爱好者,他们也总能从收集分类中发现乐趣。
艺术家看生活中的一砖一石时,仿佛不是通过人类的双眼;衡量所见所闻时,也脱离了普遍的选择。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足以讲述一段经历,即使是被丢弃的垃圾都有自己的历史。专注地观察某物,获取它的颜色、形状,盯着眼前的划痕入迷,猜想它的经历。物品自身保留下来的故事性往往也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Small Bourgeois Waste,Arman
法国艺术家Arman(Armand Fernández)的创作就像是一个垃圾桶内部的切面图,他的作品里常常囤积了大量已用过的物品,把收集来的日常物品按照功能、类型和形状进行分类,然后整齐地排列起来展示。相似或相同的物品会因为自身经历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时间流逝的痕迹渐渐因为整体的放大化而暴露出来,同类的共性会逐渐显影。Arman对物品的挖掘、方法的尝试更不限于此,他变换着不同的方法去解剖、提取物件的属性。
Arman很少使用精致的方式来操作,他利用人人能做到的单纯行为把原来的物体分开, 略微夸张的举动也只是为了能让“显而易见的真相”能够展示得更充分。例如,利用不同材料本身的特质(比如重量、弹性)来创作:让涂满颜色的材料硬生生地砸画布上,随性地让它在画布上消耗完自己的弹力;用物体的轮廓来绘画,印章氏的创作方式削弱了 “描绘”行为的主观性。艺术家有时一些令人不解的“夸张”举动,只不过是为了把果汁从皮肉里分离出来。这种直白、暴力的表达方式,利于“真实经历”的全盘托出。
Arman曾在提到作品Le Plein时说道:“垃圾”和“废物”的原始状态是: 一切都未被利用(The understanding of using the original statement of rubbish and waste is that everything is non-utilised)。这意味着事物的意义难以被完全抛弃,即使它的使用价值已经完结。当生来就作为代步工具存在的自行车无法再继续使用时,它只是失去了交通工具的职称,它落寞地躺在街角这个画面本身就在释放自身的意义,大量自行车堆叠在一起更是曾经一段人类活动的证据。存在的事物本身就是记事本、摄影机,已经发生的故事早已被存档。
当前展览 what's on
即将展出 forthcoming
征稿启事 call for papers

作者: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