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雪畫者情 畫中意
文|初中
一、關於我的焦墨山水繪畫的藝術觀點和主張
蘇東坡。
畫竹寫意,筆墨寄幽情。
某一日,蘇東坡興到而無墨,遂用硃砂,揮毫作朱竹。眾人問道:世上哪有朱竹?居士反問:世上豈有墨竹耶?竹青如玉,自唐以後畫家多以墨寫竹。墨可代青,朱亦可代墨。無論墨竹朱竹,皆為畫家以心觀竹,以心所寫之竹也,此乃畫家之“舍形悅影”“舍質取靈”也。
《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象,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過分地執著物象必定會減弱對“真如”“佛性”的體認。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藝術本能與藝術使命,亦必然是超越物象之“形”而表現物象之“理”、物象之“靈”的,造化有神韻,自然存大美,畫家即應傳其內美。面對色彩繽紛、瑰麗萬狀的天地山川,我則只以焦墨語言描繪我之心象世界,抉其精神內美,即如東坡居士之畫朱竹,亦“舍形悅影”“舍質取靈”也“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饒精神,畫豈在貌似”(吳昌碩),山水一道,必先師古人讀萬卷書而傳承,而後師造化行萬里路印證古人之法,如同佛家參活禪而不參死禪之意也。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焦墨山水,一黑一白,一陰一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以約以簡,用虛用無,無畫處皆成妙境。無畫處,亦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莊子雲:“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焦墨山水创作之于我,乃澄懷觀道之心象世界的外化也,即以空明、澄澈、淡宕、素樸之境,呈現出“我”這個生命個體對天地自然大美、藝術本真的一種筆墨表現,抱著“我”對宇宙大道之感知之體認的一種筆墨表達。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焦墨山水,黑白寫意,旨在自然之大美。何其能大也?以一心映萬物,不以萬物役一心。惟其畫者心中能“大”,學養大,胸襟大,精神大,則筆下始能“大”——格局大,境界大,氣象大。由黃賓虹而上溯到北宋,北宋山水“雄健渾厚”“黑密厚重”的筆墨風格與“大山堂堂”之式構成所營造的“大山水境界”,引領著我的畫學審美目光和繪畫創作,朝朝暮暮,沉浸其中,自得其樂,其樂陶陶。
焦墨山水,惟見黑白,其筆其墨浸透著畫家之意識形態與文化形態,渾身上下散發著中國哲學的迷人味道,一畫之中大道充盈。我的焦墨山水並非為畫而畫,乃為道而畫也,以道之陰陽統馭筆墨,以黑為動,以黑為實,以黑為剛,與靜的“白”、虛的“白”、柔的“白”,動靜相生,虛實相應,剛柔相濟,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負陰而抱陽,以微體巨集,以小體大,創作中惟一心者以畫求道以畫體道也。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焦墨山水,藝合於道,而筆墨內美,山輝川媚也。其畫法之妙,首重用筆,釵股漏痕,枯藤墜石,六法與八法互為一如,正、草、篆、隸,蘊涵“五筆”之奧,而尤以士夫隸體更加古趣盎然。我自少年痴迷書法,於漢隸北碑晉帖及唐宋明清諸大書家浸淫近六十年,得悟畫中用筆之祕。故而我的焦墨山水全是“寫”,孜孜於筆法而求筆力筆趣,以六十年之方法和經驗所達到的用筆之自如,以巧拙、虛實、剛柔、疏密、輕重、疾澀、提按、奇正、方圓之互用兼到,中正和諧,以澀老生辣、遒練古拙之運筆情致,自在書寫心象,不求取悅世人,唯求法備氣至,俱見性靈矣。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68X68cm
焦墨山水,幹濃黑澀。筆法之妙,貴有靜氣,靜致和,和致雅,閒雅之致可以彌其燥氣火氣於無形也。古人論畫有云,菩薩低眉正是全神內斂,金剛怒目迥非盛氣凌人。是故倪雲林之作可以令智者息心,力者喪氣;黃賓虹亦言國畫乃最好之養生。我的焦墨山水,中鋒敦厚,側鋒勁健,實線凝重,重蒼亦重潤,求氣亦求韻,追求蒼潤並臻,氣韻兼美,其內在精神是柔性的。
焦墨山水,真美內藏。其筆墨精神,涵泳至深也。學力性靈,宛如畫者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學力者,技進乎道,藝海無涯,斯途寂寞,退筆成冢鐵硯磨穿,即如北宗之漸修,期於大化之境。性靈者,拈花微笑,虛空粉碎,頓悟成佛是也。由漸修而頓悟,便是青原惟信禪師參禪,初見山水只是山水,而後見山水不是山水,最終山水依然是山水。三種境界,箇中滋味,迥然不同。頓悟之境得自日日之漸修也,漸修乃為悟大道也。佛家《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被佛祖呵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也難消”。確實,焦墨山水的創作之路,我行之愈艱,行之愈堅。所謂“道人有道心不孤”也。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二、關於我對於焦墨山水繪畫的發展與創新
首先,於焦墨山水有自成體系的理論,著有《一道論焦墨》《一道論焦墨要旨論略》《一道論畫》等理論專著暨《一道焦墨山水》《大道至簡—道山水》《大道有形—道焦墨山水》等畫集。
其二,於焦墨山水的繪畫創作之中,一方面繼承黃賓虹先生晚年焦墨畫以及明末"新安畫派"以至宋元人之傳統,另一方面總結歸納提煉出自成體系的筆法和墨法。
從用筆之角度而言,可謂來自傳統而又突破傳統之侷限性,於繼承古法基礎上之,打破古人所謂的披麻皴、斧劈皴、折帯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拖泥帶水皴等等各種技法的束縛,而運用中國書法的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以及高山墜石,印印泥等諸多筆法,亦是黃賓虹所講的平、圓、留、重、變,以書入畫,而一筆一筆寫出具有書法美感的線條,這些書法性線條具有一種豐富之內令美,呈現出抑與揚、剛與柔、方與圓、疏與密、繁與簡、粗與細、露與藏的千變萬化。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從用墨之角度而言,亦與一般不同,其特別之處即是山水創作之中善用焦墨。繪畫之時,用幹筆蘸濃墨,不用水,通過前面所講書法性用筆,來寫出濃、黑、清、幹、竭這些豐富墨色之變化。濃即溼,黑即焦,清即渴,幹即澀,竭即潤,濃溼——黑焦——清渴--乾澀——竭潤,形成一種“乾裂秋風,潤含春澤”的一種奇異之筆墨境界。而正是由於這樣的與它人迥然不同之筆墨,我的焦墨山水畫面方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構成,黑與白、虛與實、面與條、點與線、濃與淡、幹與潤等種種鮮明的對比,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當,藝術家在本質上皆為“錯時”的,此乃當代西方一位著名藝術史學家的觀點,我非常贊同。讓過去為我所用,這正是藝術家的責任。可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自己民族文化之歷史與傳統的態度都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任何場合我都毫無忌諱地談到對於中國文化文脈傳統的熱愛與堅守。當然,我之這種熱愛與堅守,絕非畢恭畢敬”的“引用”,而是學習借鑑消化以致變化,把“過去”,也就是傳統真正融化於我的筆。
尺寸:136X68cm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136X68cm
尺寸:136X68cm
名称:焦墨山水
尺寸:68X68cm
本文内容选自华人艺术报编《线上看展》
(编辑:纯一)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