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直到2001年从上海书画出版社调到上海中国画院,我始终没有离开过《书与画》编辑部,其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受社领导委派去编辑《东方艺术市场》,也曾经一度被抽调去参与筹建时尚类杂志,但都是在编辑《书与画》同时兼任的工作。十六年的编辑生涯一共编了多少期杂志、多少本书籍,推介了多少个书画篆刻艺术家,我从来没有统计过。当年《书与画》杂志在介绍传统经典书画篆刻艺术的同时,不断地推出各地优秀青年艺术家,很多青年才俊由此脱颖而出,跃上人生和艺术的新高度。我前些年有幸代表上海赴京参加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看到各地代表中有不少熟悉的名字,他们是《书与画》当年的青年作者,如今在各地都功成名就,在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曾经默默地扶过一把而感到欣慰。
▲1992年5月,《书与画》创刊十周年纪念书画篆刻大展
一转眼,离开书画社已经将近二十个年头了,然而编辑工作的经历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除了对书画艺术日甚一日的喜好外,我把这种影响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人生观,具体表现在为人处事方面,那就是由编辑这个特殊的工作性质引申而来的“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职业精神,从而形成甘于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第二个是艺术观,具体表现在全民共享的艺术理想。我始终认为即使是下里巴人,也毫无疑问地拥有理解和享受阳春白雪的权利。艺术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应该成为一小部分艺术家的私密区域。整个近现代艺术史的进程从大的方面来讲,基本上就是从精英化不断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所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都会自觉地把审美的普及和提高视为理所当然的使命。我从编辑《书与画》杂志,到为启蒙鉴赏类电视节目《诗与画》撰稿,都是这种艺术观的自我实践。而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了我的工作理念和习惯,并且这种理念和习惯让我在画院的工作中获益良多。
【相关阅读】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