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0讲

  奸傀人掩鼻、妙笔墨生香--蔡京《节夫帖》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宋徽宗时官拜尚书左丞,右仆射。后拜太师,封鲁公。其为人奸诈,权倾当朝。然而他的书法却与他的为人形成鲜明的对照,中正平和,舒展而流畅。

  蔡京习书极为刻苦而勤奋,几易其"师"。据《铁围山丛谈》记载,蔡京始学蔡襄,继而改学徐季海,不久又临习沈传师的书法。到了元祐年间,又从欧字中求笔法,书法开始走向成熟,字势豪健,痛快沉着。到绍圣年间,天下竟无人超过蔡京。然而他并不满足,又开始研习二王,终于自成一家,为海内所宗。蔡京就是这样孜孜不倦探索书法艺术的真谛,他这种兼容并蓄、去伪存真的求知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后世的书法爱好者学习的。

  蔡京书法造诣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行、楷书上。他的楷书如盛唐风格,法度森严,守规入矩,一如颜真卿,又似欧阳询,更似李北海,并洋溢着浓郁的金石气,因而独具一格。但是他的楷书与其行书相比,则差之甚远。其行书笔墨酣畅,笔法自然,有机地结合了晋唐的笔意,可谓字字有来历、有个性。只可惜因蔡京人品恶劣,书迹传世者极少,大致有《节夫帖》、《赵懿简公碑》(亦称《赵瞻碑》)和《十八学士图跋》等。

  《节夫帖》在用笔上承袭了晋唐笔法的圆润流畅,信手写来,舒展自然,简洁迅疾,超然出俗,一派蒸蒸向上之象。其用笔无所谓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收锋完全听命于自然和感觉,笔到锋转、并无定法。如第一行的"远"、"劳",第五行的"想"、"静"等。而第二行的"胜"和第四行的"还"则带有隶意和金石气。在行书的创作中,这样偶作隶法、章草之笔,能使作品古墨生香,另有情趣,平添了几分美意。

  在结体上,《节夫帖》基本上取法于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同时又有二王的墨痕。字体绝大多数取颀长之势,上短而下长,亭亭玉立,秀骨丰肌,如妙龄少年,如翩翩少年,给人以朝气蓬勃、纯洁浪漫的美感。


作者:蔡茂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