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再访安家祖墓碑
2013年2月9日除夕 阴 四川南江县
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家乡的变化也不小。村道路已经可以通到家门口。安家山也到处是新楼房,好些老房子因无人居住而破烂不堪,几近坍塌,尽管已经是春节,但山村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与活力,这种强烈的对比是如今农村的常态。
安家山家族墓地安赵氏墓全景
春节期间,特地去安家墓地,去找那座小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墓碑。但现在看起来是如此的矮小而简陋。那个钱眼中的石球尚在,估计已经数十年没有人再去拨弄了。
不过,之前还真没有太注意这座墓碑的特别之处,也几乎没有关于该墓碑上那些雕刻纹饰的记忆。如今,以“专业”的眼光再次拜访,觉得它依然值得一谈。
首先,其造型与常见的神主碑和工字碑等有很大差异。碑帽为坡屋顶样式,顶部还有圆球状“宝顶”,左右出檐部分尽管缺损,但可以看出其起翘的檐角。屋檐正面还有刻线和花朵装饰。
安氏家族墓地中的其他样式墓碑
其次,碑身部分的结构也有变化。碑身为外立柱和其内的门套,柱身为浮雕三面的仿六棱柱式,正面为柱联:“青龙左旋衣冠盛,白虎右扶人文新”,左右两侧分别雕刻二方连续花卉纹饰。柱子基座为带三角包袱布纹饰的须弥座。
柱子内的明间门套部分再雕出外凸的弧形门柱,并转折连通至顶部横梁。弧形表面浅浮雕云龙纹饰,顶部为相对的龙头和钱纹及其内凹的石球。
安家山家族墓地安赵氏墓门上人物和香炉雕刻细节
尽管龙头雕刻实在过于简单,但这组“二龙戏珠”的雕刻还是比较特别。而在门套底部门槛部分正中雕刻团花纹饰的香炉,香炉置于供案之上,顶部有两个小孔,可能是供插香用的,匠师的考虑可谓周到!
而在香炉的左右,也即弧形门柱的正下方,是两位拱手而立的人,他们站立在方形基座上,稍稍侧身,其动态似乎是正看着前来祭拜的后人。明间内的碑版文字显示“……显妣享七十寿安门赵老孺人之墓”,墓主为女性。
最后是基座。墓碑方形基座的中间部分雕刻了两只狮子和正中的绕在一起的一团带子。其雕刻手法为减地浮雕,图像高出,而周边凿除。
安家山家族墓地安赵氏墓碑基座上的“双狮解带”
总体上看,该墓的雕刻纹饰和文字都比较粗拙,尤其是龙头、狮子这样的动物造型甚至有些滑稽。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时下的流行语“萌宠”来形容它们。
尽管如此,从这座墓碑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其一,作为乾隆时期的墓碑,算得上是这一地区比较早期的清代地上墓葬建筑了。我们看到的那些高大精美的墓葬建筑差不多都是道、咸之后的了。乾隆时期的墓葬发现不多,且形制规模和雕刻工艺都不及后期。
安氏家族墓地中墓碑雕刻局部——抱鼓石狮
其二,这座墓的形制也是比较特别,属于比较另类的“轿子碑”系列。后期这种样式逐渐发展出可以四面观看的“四方碑”,并成为了带有专属性质的墓碑。
安氏家族墓地中墓碑雕刻局部——门罩
其三,该墓碑的雕刻工艺确实一般,但其“二龙戏珠”(或曰“二龙抢宝”)、“双狮解带”(即事事如意,好事连连之意)以及“侍立人像”等主题内容却成为这一地区墓葬建筑雕刻最为流行的图像和形式。
所以说,该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川、渝等地清代民间墓葬及其雕刻装饰工艺的早期面貌。同时,也反映了绝大多数经济水平一般的民众墓葬状况。
安氏家族墓地中墓碑雕刻局部——鸟
安家墓地其实还有几座小型的墓碑,其形制被称之为“二升官”,这种样式是墓碑从单层檐往多层檐发展的基础形制。但这些墓碑保存状况不好,雕刻装饰也比较少。这其实是大多数经济水平一般民众建墓的普遍情形。
图文|罗晓欢 & 编辑|门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