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解读 | 融情于理——郭钰婷的创作遐思



物质自身的独特属性非常纯粹,它们各自有许多的不可替代性。物质是有温度,会诉说,能承载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与它们的交流,能够实现互相引领,逐步深入,遇见更多的未知。

——郭钰婷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面对浩荡而理性的材料,艺术家会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在本届1515青年艺术家创作计划中,郭钰婷是特别的一位,她的创作基于个人的生活与体验,不单是从个人的视角观察、探讨人与社会、世界的关系,也是将私人化的“情”与普遍程式之“理”进行绝妙融合的优秀案例。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是由两片12米长、3米高的长钢板组成大体框架的开放空间,艺术家在经过磨光的钢板内外侧写满基层工人的工号。作品形式十分简洁,钢板富有质感的表面引人关注,进出口的弧度又非常优雅,如同激光般精准切入空间内部。而走进空间内部,倘若想要看清两侧的工人编号,又需左右屈伸,斑白的笔迹与朦胧的光线充满里面的空间,在观者凝视内部细节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被带有压迫感的空间牵引,鱼贯而行。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局部


在创作中,她充分思考,由钢厂基层工人的工作、生活状态出发,进一步梳理创作中遇到的个体与环境、社会关系等问题,她将钢铁这种永久性材质与工人常用于标记使用的石笔——这一容易被自然冲刷掉的材质进行结合,在“坚固”与“脆弱”、“永恒”与“短暂”、“肃穆”与“温情”之间展开多维度探讨。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局部


与此同时,情感上的推动,促使作品在合乎创作之“理”上更进一步。这件兼具纪念碑性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作品,从艺术家自身观察的视角中提取信息,试图表达公共的声音,并透过作品言说一种社会的疼痛感,经由转化,最终以一种相对体面的形式公之于众,给更多不同阶层的群体思维上的启发。


《曙光#2》


艺术源于生活。从家庭故事出发的创作,也是她在疫情期间的重要作品之一,这件创作于疫情期间的《曙光#1》、《曙光#2》取材于艺术家母亲带回家的未经处理过的玫瑰。形态并不完美的玫瑰花、母亲精心地呵护触动了她内心微妙的情感,对于平淡生活中微小幸福的感知,以及美好事物随时间变化转瞬即逝的悲伤促使她深入思考,进行创作。 


《曙光#2》局部


一名女性艺术家的身份
让她更敏感于对于微妙情感的处理与转化
她运用红色棉线
将凋零的玫瑰花瓣缝合于白色布面上


形态各异、色彩层次不一的花瓣

经由她的双手
撰写成一首自然小诗
错落有致地呈现在洁白的布面上


《曙光#2》创作12天前后对比

郭钰婷的这件作品,正是将私人化的情感延展至大众范畴,并巧妙运用材料质地与创作手法,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形式展现,而不仅仅是让现成物附在一个简单载体上,作为它的附属品存在。


《无物》系列

《无物》系列中的树藤和旧钢筋,我只着重强调了它们自身的形态,最终的呈现却带着某种韧性,形态上的相似也把自然和理性的关系拉近了一步。作品呈现的不是凭空创造出的形态,而是紧紧依据其存在的本身。
——郭钰婷

《无物》系列 细节


《无物》系列选用了大量的树藤及旧钢筋,这些材料本身自有形态及客观属性,艺术家则是将其触发个人情感的细微一面放至最大,创作过程在“物”和“我”之间不断平衡与取舍。

在这里,艺术家不光是个人感知的观察者与视觉世界的创作者,更是在深入探讨客观之“物”与自在之“我”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在“情”、“理”之中,又超乎其外。


《无物》系列 细节


郭钰婷的作品有反思、有朴实的情怀与真挚的感动,她的创作不仅是感性的表达,也是理性与感性的弥合。她为我们呈现的,不单单是一件件富有哲思的作品,更是一个观察事物的角度,一种包容与接纳的胸怀。



作者:田园

编辑:田园

监制:张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