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的创作基于我对技术和声音的情感化实现。 我从出生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居住在父母的工厂中,所以我幼年时的所能感受的世界中充斥着巨大的机械噪音和我无法理解的机器。如果一个音乐家的成功得益与其自幼年开始接触音乐,那么我与噪音的关系也与此类似。我因为目睹一位工人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手指被机器绞断思考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在技术以计划正常运作的时候并被周遭环境隔离开时,其本身体现的是笛卡尔式的理性。而当某一个瞬间,人类的参与、意外或者被破坏,一种前所未有的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情感暴露了出来。如同噪音给予我的情感冲击一样,这种冲击极其难得的。
我的创作使用的媒介多为影像拼贴和声音作品。如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视频影像作为一种主要的视觉模式对我来说就像被孤立的机器,将技术的美感完完全全隐藏在其背后。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是以拼贴的方式,尽量避免作品与观看者的语言系统过于相近,将数字技术的美感暴露出来。我经常使用我的身体和面部的3D建模去完成这种技术暴露的状态,同时作为承载声音的情感对象。
《图像识别采集01》 数字建模,拼贴,声音 单频影像 5‘12’‘
《小艾伯特》 数字建模,拼贴,声音 单频影像 4‘46’‘
新浪潮 · 徐翀专访
Q:当时你为何选择了后来留学的目的地国家?
A:我高中就去了加州,原因是被动的。我从大概初中就笃定了以创作作为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模式了,于是便申请了加州的一所以艺术为主要教学的高中,随后大学选择了纽约,作为本科的城市。而整体来言,美国在之前被我当作一种西方文化典型。虽然现在看我当时对美国的印象是有语言上的误解的。
2019年 打印机隐喻- 表演过程
Q:现在看来,出国留学对你的艺术之路意味着什么?
A:以英语作为学术语言或者艺术语言的情况下,创作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对语言的理解。比如: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和可以更多角度的反思一些语言的问题,无论是作品外说理的部分还是作品内使用语言时。
我们在工作-创作过程
Q:就自身经验而言,如何看待中、西方在艺术观念、艺术教育上的普遍差别?
A:我没有接受过中国的本科艺术教育,因此这些经验是缺失的。
Q:能否说出一个在留学期间对你影响最大的老师、艺术家或展览的名字,为什么?
A:Robert C. Morgan. 他是我大二概念艺术史的老师,也是一个著名的艺术批评家。他对我对语言的匮乏性探讨上,给我极大的启发。
Q:你目前的艺术语言、方法论和观念是从何时开始萌芽,并一步步发展出的?
A:我在父母的工厂中长大,大量的机械和噪音伴随着我的童年。这些素材成为了我大部分的创作主题---技术的直观。基础绘画技术的学习,并没有满足我的冲动。直到开始以数字方式和装置开始创作。
2019年 一个声音表演与实时死亡人数数据
Q:在国外的求学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文化间的差异与沟通,目前你对于东、西文化差异与沟通互译的可能抱有何种态度?
A:当代很多问题涉及的区域是很广的,比如消费主义和相对主义所造成的问题,是比文化差异更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下,如果我没有反思清楚的话,可能我所思考的文化仅仅只是一些‘姿态’吧了。
Q:从文化取向、艺术类别和审美习惯等各方面,中国与西方相比在大环境上仍有很大不同,你是否有回国打算?是否准备对自己的艺术道路做出调整?
A:我还是想暂时保持我对文化,审美等的看法,大部分的差异仅仅只是‘姿态’的差异。在商业社会中,有些根本的文化差异是被消解了的。当然,这也仅是根据我自身在城市或者消费社会中生活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回国是必然的,我缺失了在中国环境下从事艺术创作的经验,这对我的反思有很大帮助。
Q:说说你对自己未来艺术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的愿景
A:最好的状态当然是作为一个全职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虽然可能艺术家作为一个职业类的词汇与我臆想的‘艺术家’作为日常语用有差异,我也可能更想去平衡这种差异。
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形象与创作中的照片(1-2 张);
·2020年新作及代表作(8-10 张);
·最新简历与联系方式(微信与手机号)。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作者:库艺术KU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