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北京行空间艺术中心策划举办的展览将展出:马奈、德加、勃拉克、毕加索、科勒惠支、米罗、藤田嗣治等跨时代艺术家版画作品。展出作品类型以铜板蚀刻版画、木刻版画、石版画为主。
以下为部分佳作赏析: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 自画像 铜板蚀刻 1861年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布洛赫和贝尔两人》 铜板蚀刻 1938年
蚀刻版画:艺术家在金属板上涂满防腐剂,用针在板上刻出图案,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在酸中停留时间越长,其线条越深。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在纸板上放置减震纸和保护布,通过压力,迫使纸进入蚀刻线以拾取油墨。蚀刻经常被用来表现极其精细的黑白画面,伦勃朗曾用这种技法来表现氛围。
木刻版画: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在凸起部分涂覆墨水,将纸放在顶部施压,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藤田嗣治(Leonard Tsuguharu Foujita, (Japanese / French, 1886- 1968)
《金发女郎肖像》手工木板木刻版画 水彩 1935年
石版版画:石灰石拥有无数毛细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道理,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上作画,画固定后,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石刻用于多种颜色以及复杂图像表现。
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1867年7—1945年)《艺术家自画像》石版画 1927年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 《大地的本质》1968年米罗限量版石版画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抱孩子的女子》针刻腐蚀凹版铜版画
版画多以黑白的形成呈现,黑白的表现会给认真看版画的人很多启示,比如艺术家怎样通过点、线来表现明暗关系和空间的深远,比如怎样通过黑白完成画面的反转,艺术家在版画中通过很多巧妙的处理方法来表现画面的丰富性。
藤田嗣治 《双裸女》 铜板蚀刻 1930年
版画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方法,首先要从看到的事物中提炼,掌握抽象的观察方法,才能使版画的画面简洁生动。版画通常简洁又肯定,需要很强的造型基础才能做到。
科勒惠支 《法国大革命之歌》 铜板蚀刻 棕色蚀刻 金刚砂打磨 1901年
鲁迅先生在30年代把国外版画引进中国,其中最重点介绍的就是科勒惠支。在世界的绘画史上,科勒惠支是个不陌生的名字。科勒惠支的版画是表现主义的风格。她的内容很有社会性,是表现一种呐喊的艺术。一个德国的妇女把作品做成这样 是很值得思考的,她对大众有一种怜悯,她刻画穷人的愤怒和反抗,同时她也在表达一种女权观念,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非常先锋的。
科勒惠支 《小酒馆里的四个男人》 针刻腐蚀凹版 / 日本砂纸 1892年
在欧洲国家,版画市场比较成熟,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有专门的版画收藏系统。实际中国也是版画大国,中国最早的佛经的传播上使用的就是版画,上图下文的形式,中国的连环画很多形式用的都是版画,戏剧插图用的也是版画形式。30年代,鲁迅先生陆续出版外国版画集,呼吁中国艺术家关注版画这种艺术形式。版画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