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笔者的藏品中,有一件妙不可言、令人欢喜无比的粉红釉小盖罐。此罐以精巧的造型和梦幻般古代中国红的釉色,运用高超的土与火的烧制工艺,创造出了一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经艺术提炼又浑然天成的瓷器艺术珍品。
小罐高仅15公分左右,小巧俊秀、古朴自然,烧制工艺精湛,集堆塑、刻划等工艺于一身,通过棱线、凸起、立体造型,并恰到好处地利用釉面垂流现象,使器物各部位形态得以绝妙的显现。荷叶、莲花、莲蓬、可爱的小青蛙这些自然界的景物被瞬间定格在一起,堆塑而成的小青蛙蹲坐在莲蓬之上(寓意多子多孙,子嗣繁衍),仰天鸣叫,形态逼真,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自然景观,说明创造艺术的古人对恬淡自然、神韵天成的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令迷人的艺术魅力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罐的釉面呈乳浊状,如玉质般均润,平素无纹片,棱线、折角、凸起等的釉薄处呈灰褐色,表面似贴了一层薄膜,柔和光滑。底足无釉露胎,呈黑紫色,修足极其精细规整,胎体较薄,有铁胎之感。见下图:
小罐最令人惊异的是,罐的底部刻印有“九叠篆”字体的宋徽宗时期的纪年款识!据文献记载,此种“九叠篆”字体是北宋时期流行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官印的制刻。鉴于此,若非此盖罐是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真品?如得到确认,必将揭开北宋官窑瓷的真面目,并改写中国官窑瓷器带有正式纪年款识的启始年代!(鉴于当下中国文博收藏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笔者暂不公示罐底款识样式等,待条件允许时再予展示。)
据称,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及北宋官窑瓷器的研究与认定,在中国文博考古界仍是一道未解的难题,因至今仍没能找到和发现其窑址,给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及叶寘《坦斋笔衡》中均记载:“宣政年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的京师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北宋官窑在文献中亦称汴京官窑。历史上,北宋官窑窑址因“靖康之难”而毁于一旦,工艺失传。加之黄河多次泛滥成災,古时的汴京早已被淹没在地下,至今仍无处寻觅。由于北宋官窑窑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无定论。迄今,在中国文博考古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汝窑即为北宋官窑;二是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是认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但被洪水淹没,无踪迹可寻,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意见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与明、清时期的“官窑”在概念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指向。宋代官窑是指一个具体的专门生产御用瓷的窑口。北宋官窑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严格按照宋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商周至汉代古青铜器为主,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禀赋深意的艺术境界,以彰显皇家气概。
据资料记载,北宋官窑瓷器主要分两大类:一是礼器,供官府举行国家大型祭祀类活动等用;二是宫廷内陈设及皇家日常生活用具和文房用具。北宋官窑瓷器造型古朴浑厚、庄重典雅、比例协调、简约肃穆,突显皇家风范。
纵观两岸故宫收藏的谓之宋代官窑的传世器物及汝窑窑址发掘出土的瓷器标本等,似乎符合做为礼器的器物很少。究其原因,一是做为国家礼器,生产数量有限;二是为免遭金人劫掠,将瓷窑摧毁、掩埋,同时,把原有的礼器全部隐蔽、埋藏起来或销毁,以至后人无从知晓,北宋官窑窑址及官窑烧制的礼器从此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北宋官窑在历史上应是存在的,主要是为满足烧造国家礼器的需要而设,其制品全部为官府把控,流传到民间的可能性极小。即然窑址仍不为所知,何不拓展思路,从民藏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公正、客观、科学地对待民间藏品,对那些载有重要人文信息的器物,从烧制工艺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研究,或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瓷器烧造方面的高手共同探讨,弄清楚哪些是当今技艺能够做到的,哪些是无法仿制的,加之当今先进的科技捡测手段等,相信定会查明事情真相,并最终解开中国制瓷史上北宋官窑这道末解的难题。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