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北宋定窑紫定“官字款”剔花碗,囗径20㎝,髙5㎝。
我国陶瓷历史上制瓷工艺的高峰期是在宋代,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优良传统,陶瓷生产盛况空前由于皇帝的重视和参入制瓷业已是宋代的主要产业之一。无论青瓷、白瓷、黑瓷还是釉上彩、釉下彩的制作技法,均有显著提高,像透影瓷、绞胎瓷、窑变瓷都有许多创新。同时在器物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成绩卓越,驰名古今,在中外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制瓷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兴盛于五代、宋、金、元,至今还在生产。定窑除烧白瓷透影瓷外,还兼烧黑釉、绛釉、绿釉,以及白釉剔黑花、青釉剔划白花、白釉黑花、绛紫或黑釉描金等品种,而以白、黑、紫釉名贯古今。
紫定剔花碗,口径20㎝,高5cm。釉色近似葡萄紫,茄皮紫。在我收藏的紫定藏品中,属稀罕品种。关于紫定的概念在我国文物界长期以来混淆不淸,多是指绛色、红色或酱色釉而言。但仔细比较,紫与红与酱色是有区别的。三十多年前内蒙的奈曼旗辽大康元年(1075年)萧德温墓内曾发现一件紫定碗,据见过的专家说,釉色近似紫葡萄,莹澈夺目艳丽非凡,与普通的所谓紫定或红定迥然不相同,因此而轰动一时。明人项子京《历代名瓷图谱》所形容那样“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烂紫即极紫之意,)或“紫若茄苞”,实属绝品。明人高濂《燕闲清赏笺》内曾将苏东坡巜咏定瓷》诗中“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句形容红定或紫定之美。同一书“论定窑”条还曾说过“宣和、政和年者时为官造,色白质薄,土色如玉,物价甚高”一段话。由于出于一般习惯,酱和绛色定窑瓷器通被称作红定或紫定,并被视为珍品,许多图录与博物馆陈列中至今仍在沿用这一约定俗成的名称。而釉色近似葡萄紫,茄苞紫的紫定,因实物遗存珍稀,很少被人们见到,出现以上“约定俗成”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葡萄紫釉色碗,造型规整,釉面肥润,细腻,无棕眼、开片,有絲绸般的光泽。碗内分三层装饰,第一层是回字纹,第二層是主题纹饰,分六等份,分别剔刻相对应的牡丹,菊花和莲花。第三层,碗心剔刻一朵牡丹花。剔花工艺精湛,立体感强,这也是剔刻工艺的特点。底足满釉,足内刻有“官”字款,刻款工艺自唐代邢窑开始,定窑底款大都是沿袭唐代的刻款模式,很少见其它。此碗口沿无釉,系覆烧工艺。其葡萄紫釉含铁量较高,因年代久远氧化较重,放大镜下可见釉面释出大量金属颗粒晶体,更增添了釉面的肥润滑腻程度,如丝绸般的手感,令人爱不惜手。珍品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虽历经近千年,仍不失皇家风范。供大家鉴赏点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