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见 | 源于景而归于心——关于彭常安的绘画创作

2021-11-16 14:35

彭常安的风景作品总能给流离失所的现代人带来慰藉,就像是精神家园的庇护所,给高速生活的现代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视觉感观

作者|韩雅俐

彭常安的绘画风格多变,他用自己丰富有诗意的绘画语言,用跳动的色彩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怀,那些跳动的色彩或相互衔接、或相互疏离共同营造出丰富的画面。他的风景作品总能给流离失所的现代人带来慰藉,就像是精神家园的庇护所,给高速生活的现代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视觉感观。能够有如此的观看体验,也是源于观看者与创作者者心境的共鸣——好像自己漫步于乡间小路,无意之中看到一处景色——这种观看的感觉非常真实、亲切。我们体会到的绝不是居高临下般的展示,而是他作品中潜藏的精神内涵。在我看来,彭常安的绘画创作是源于景而归于心的。

心即心念,而心念师于造化,造化即万事万物存在之本。在传统的东方自然观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往往沉浸于对外界事物形象的感知之中,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将此内化进而转化成艺术作品,去表现其内心的情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自观的、非理性的个人世界。纵观彭常安的绘画作品,他笔下很少会描摹所谓的大山大水,亦著名“景点”,相反更多的是小山小水、小情小景,诸如《门前小路》《屋后》《家珍河》《窗外》,以及《家山无双》系列、《守望尘世》系列,等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风景却拥有着真正的自然之气,是熟悉的、是挚爱的、是真诚的、是渴望的,就如同一种熟悉的气流萦绕在艺术家的周身,流淌于创作者的内心之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f7f630259acee59f1123daac46bf56b2.png

《窗外》

60×50cm

布面油画

2018

《父亲的果园》始终是彭常安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自2009年以来大约创作了近二十余幅的同名作品。在该系列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从未改变的创作初心——那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以及始终在探索、在尝试、在改变的绘画语言。他前期的作品中透露出对现代艺术手法的尝试与探索——早期的《父亲的果园》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的特征,整个画面仿若置于阳光的照射下,光斑清晰可见,果园似乎也是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在变化;之后又融入了后印象派更加丰富的色彩和更加鲜活的笔触,在一些用笔方式上也能窥探到他对梵高的致敬。尽管彭常安的作品以风景画为主,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他创作的多元性。2015年之后创作的《父亲的果园》,则更加的大胆,更加自我,笔触与色彩感都更具个人特色。之后,风景所具有的现实性在他的画面中逐渐消失,“果园”逐渐被色块所替代,风景不在是唯一描绘的自然对象。他把目之所及转化为心之所想,是对自我的回归,写胸中逸气,而后自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8a7f17b38bbae3b60b8e90b3abf2f725.png

《父亲的果园》

80×60cm

布面油画

2015

无论是《父亲的果园》还是他的其他风景创作,都是以“真景”写“心景”——在风景写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基于个人主观意愿的造景处理——是自我的表现,也是自然的气韵;是与创作周遭环境的共荣,又是创作者洞察造化的心念之作。这令人联想到赵孟頫所绘的《鹊华秋色》——一片辽阔的泽地,右侧是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左侧盘踞着鹊山,形如水牛的脊背,两山之间树木繁多、疏落散布,山羊四五成群在几所简陋的茅舍间啃食,水边轻舟数叶,渔民辛勤打捞,祥和一片——诚然这幅看似写生的画作背后也有着赵孟頫的精心营造,正所谓“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他双手创造的不是单纯的笔墨作品而是一种内观自然。可见,东方传统对自然的表现本身就具有自我的属性,这种“重心略物”的创作方式也与中国道家传统文化所契合。因此,当我们观看彭常安的绘画作品时,没有必要对画面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刨根问底,没有必要去寻找作者的视⻆或者追究其作画的立足点,这些略显狭隘的观看方式都将对作品产生误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64a9324137df6658771d41180b9a6a7d.png

赵孟頫《鹊华秋色》局部

“所到之处即为家乡”是彭常安创作时常常提到的,正所谓华夏大地皆为故土。在我看来,他的风景更是一种源于景,而归于心的创作。正如《五灯会元》记载所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则公案记载了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三十年参禅悟道的经验,以“见山见水”的直观体验来说明习禅不同阶段所达到的不同境界。从未参禅时对外物的执着,到习禅后对“一切皆空”的认知从而否定物质现象,再到彻悟之后认识到空生妙有,达到物我无碍、自由超脱的境界。这种循序渐进的参悟方式在绘画创作中同样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于其中的艺术家最为直接的改变即为心念,心念所反应出的认知变化又将作用于创作之中,其中所蕴含的正是一种“没有神学超验主义的变容范例”(阿瑟·丹托语)。现实之物就是彭常安创作时最初的风景环境,经过他的主观选择之后,形成了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的景观符号,在通过艺术创作将“风景”转化为“心景”,此时,山还是山,是心中之山,是本心初源。彭常安以内在生命力为立足点,将所观之景转化为一种内在情感存于心中,于是在游历山川、广闻博见之后,心中早已容纳了天地万物,如此笔下的“家乡”仿佛如有神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aadcad5c2079b3aecefe91fb15ec058f.png

《父亲的果园》

50×60cm

布面油画

2015

除了源于心念的创作之外,彭常安的创作也具有“情绪”的色彩。诚然,当我们关注于现代绘画时,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多数的创作者把创作的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性,而忽略了艺术创作本身所具有的个体特征,或者说是一种源自当下的情绪特征。我在此之所以用“情绪”一词与上文的“心念”加以区别,是因为“心念”更加偏向艺术家内修的积累,而“情绪”则是对当下的反应。如果说2015年所创作的《父亲的果园》将他的绘画推向了泛抽象的概念,那么纵观2019年、2020年所创作的《父亲的果园》似乎又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题材之中。彭常安并没有将风景的创作真正走向抽象,并没有像蒙德里安那样使其“格子”化。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创作并不是基于某种设定好的程式,而是受到因景产生的情绪的影响,继而突出艺术创作过程中随机产生的创作性冲动。从这近二十年间所创作的《父亲的果园》系列不难看出,在几乎相同的创作氛围中,他创作了迥然不同的绘画样貌,其中就蕴含的正是他创作当下的“情绪”,而这直接造成了他绘画风貌的不同。在追求心中净土的过程中,探索着不可视的精神世界,在内关自然中破除已有的理性羁绊,崇尚回归自我,鼓励自觉自省,使艺术从心而始,后终归于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f51b6b256b05ef9b136511fafd4b47cd.png

《父亲的果园》

100×80cm

布面油画

2020

在此仅以《父亲的果园》为例,反观彭常安的艺术之路,诚然这仅仅是他诸多系列的一瞥。在此以小见,大尝试探讨的是一种基于心念产生的对客观景象的主观创作,试图从视觉形式、媒介感知出发,最终落笔于艺术家所具有的精神力场。从色域到场域,从场域到心域去探讨艺术家创作时所潜藏的在地文脉,进而走向更为宽泛的东方血脉,从而寻找出自我、事物、精神中的隐蔽之处,并试图了解现实的真正含义和本质。在彭常安的作品中,一棵树、一丛花、一条路、一片云都绝不是单纯地描绘、简单的照抄,而是深入地表现他看到这些生活场景时的切身体验与感受,他捕捉到了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精神思想,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客观景象、理性思考不再是其寻找本质性自我的唯一途径,相反那些基于本我的、排空杂念的散漫意识,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主观判断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要途径,于是画面中常常呈现出一种欢愉的、非理性的、跳跃的视觉图式。可谓是“性者,真也;真者,美也”。

2021年11月11日

于北京·望京

 韩雅俐 

独立策展人

艺术评论及媒体策划人

成当代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