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年鉴展2020”线上启幕仪式成功举办

      11月14日下午3时,受疫情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在线上启幕及研讨,此次线上研讨会听众总数达千人。在从疫情中走来的2020年,当代艺术的现实境遇、艺术生态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疫情的重大影响。疫情贯穿2020年直至今日,网络和新媒体在其间的意义不言而喻。此次的“年鉴展”(线上展网址:http://cmaa.cvspku.org)及研讨会意在探讨网络传播媒介边界的同时,更新当代艺术信息的互联意义。展览线上部分以文献形式展出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状况的总结,涉及艺术家99位/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变革力量,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部分原作将于2021年12月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实体展出。


「“年鉴展2020”的基础是1819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3168篇文献、六千多位艺术家的活动信息」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是基于一年中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活动和各种展览的调查情况所进行的回顾性展览,基础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持续一年的调查。1986年11月成立于中央美院、后来迁入北大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其实就是专门记录所谓的探索性艺术的状况和历史。《年鉴》编辑工作自2005年开始。今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与CMAA完全合并,即意味着,我们现在做的中国当代艺术档案不仅是当代艺术的档案,也是当代中国史料的一部分。今天的史料、档案已经不限于文字档案,而应该包含多媒体、多种的方式和多种的角度,在吸收当代艺术的角度上探索性地不停开拓。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的基础是2020卷《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调查。本卷《年鉴》共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1819条、文献3168篇,涉及六千多位艺术家的活动信息。“年鉴展”根据这些数据,对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和突出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分九个单元呈现为展览。这九个单元包括:激活与重置、社会应变、媒介的可能、观念呈示、绘画的扩展、科技与试验、全球与地缘、性别的反省、介入与自组织。

「当疫情成为当代艺术的现实主题」


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每年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作品和理论来呈现?回答这些问题是这部《年鉴》的工作任务,而根据 15 年来不间断的数据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但是这个转折悄然发生在很多年之间,《年鉴》尽量每年从各个角度予以观察和记录。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 年,《年鉴》编辑部曾经侧重于关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义和未来使命的讨论,在疫情之初已预先估计疫情肯定会加剧国际政治和文化艺术格局的“艰难和微妙”的变化。但是疫情并没有过去,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转折点还未到达,改变尚在继续。疫情后时代尚未到来,所以现在只能在“疫情中时段”的过程中体验和记载,尽量使《年鉴》成为时代的记录。
一年又过,回望2020年,通过档案调查工作,我们看到,疫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首先显示为影响到了艺术生态的规模,大量的活动因疫情的影响而停止。其次,疫情政治化的相关事件,致使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形势的压迫下开始紧缩,紧缩到我们现在都开始考虑还能不能再做当代艺术档案的地步。
此外,疫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更增加了对沟通的媒介,尤其是远程媒介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从一个原来的实验和探索变成了“刚需”,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和人的关系已经彻底改变。新媒体的双重性正在显露出巨大的能量和无限的发展与可能性,正在颠覆世界,也正在给中国的当代艺术留下最广阔和最不可预知的可能。只是因为疫情还在焦灼和艰难地发展着,所以2020年乏善可陈,但是总是给人一种潜伏的停滞感,让人预感到其未来不可限量。
当媒体已经成为资本和超越的权力掌控的技术时,自媒体的狂欢只是脆弱的表象,美国总统也可以被大众媒体禁言,个人数据的云上存储带来无限便利之时,也是人们让渡对自己的精神财富的控制权,彻底暴露隐私的独立和秘密之际。我们预感到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都能够随意地检查我们存储的全部信息,我们确实遭遇了一个曝光的状态。今天,艺术,也只有艺术,会不断地提出警告并给予反省、批判和反驳的力量,把媒体对人的异化和伤害呈现为作品,而这种作品其实并不是对人的蛊惑和鼓励,而是指出了人自身在被否定的过程中间所可能遭遇的危险。
疫情防控揭示了新媒体、新技术、新观念早已经不是那种一味的自由和自我独立的想象,以击破景观社会,超越景观社会对人的普遍影响,而是深刻地内化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形态。对这种状况的记录、梳理和思考,也是当代到了2020年,关于世界和中国正在如何运作的一次年度的明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eg/202111/474a5ddb9c7077911f74d96612a99c52.jpeg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0卷(效果图)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也是正在发展的中国」

为了便于呈现问题,入鉴艺术家在2020年的创作被归入九个单元,不代表他们的作品只与本单元相关,也不代表其之前创作的其他作品的情况。

    1. 激活与重置

    对新时期进行艺术探索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文化传统是文化基因中天然存在的强大而深厚的对话者。他们对于艺术当代性的构建始终与伟大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也持续性地通过作品材质、创作方式、展示方式等因素的解构性呈现,不断反思这些传统元素及门类的边界和法则。

不管将中国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大传统追溯为文人画抑或其他,都不可否认,在这之外,还有丰富多元的小传统。它们有的保存在包含民间手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或是流传于民间传说中,甚或残存于民间信仰的观念和仪式中,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这些传统的关注和现代性转换,同样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自我构建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这部分探索中,他们以文化精神性作为内在出发,在材质、展示方式等可见的方面进行着持续的挖掘。同时,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和反思,在创造和批判中诉求与文化传统的呼应和对话关系,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延续的线索之一。

 

    2. 社会应变

    社会与社会关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从来都是显著、重大的,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对于当代现实遭遇的反映和反思,亦是当代性和实验性为之而存在的重要根基。

    在2020年的创作中,对于社会现实的呈现主要体现为两条路径。一条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活跃,针对现实处境和遗留历史议题进行正面拆解,通过艺术的社会性表达,刺激着对于“常态”的再思考,传递一种对于持续批判的集体性潜能。另一条则着眼于新冠疫情对于个人经验和社会全方位的冲击。疫情作为2020年度最核心、最直观且最迫切的关键词,其影响辐射之广、渗透之深,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对于疫情所引致的社会现实的应激与回应,在2020年被赋予了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从疫情初期的现实禁锢到疫情常态化的全新模式,个体与集体在重大危机下的被动转变与能动应对、公共和社会体系的构建和动态稳定、艺术家身份阈限的模糊与自身的生命感怀、新型合作与共同生活的方式……多元且全新的社会状态成为新的问题意识和切实议题,并被置于新的语境之中。


    3. 媒介的可能

    中国当代艺术在创作媒介与媒材的运用上逐步走向多元,但仍有部分艺术家在其长期深耕的既定门类和形式领域,如雕塑、装置、抽象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不断探索,且在2020年作出长时段的总结或全新的思考。

    “艺术”作为诉诸视觉而通达人类精神自由的途径,从其产生之初直到当代艺术,仍然绵延而在。虽然当代艺术的登场是以对既存艺术内涵的颠覆性否定为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与他们精神世界相连的“艺术本体”未必总是指向某种社会批判或生存焦虑。


有异于在题材上对当下生活的直接描摹或写实表现,与此相关的作品继承了当代艺术产生之初的特征;不同的是,它们不全部以破斥的姿态出现,而是也尝试构建新的形式上的自洽。早先与此相关的创作往往延续了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路,同时也可能是从文化贡献的角度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合法性的尝试。进一步地,当媒介作为表达的工具和思考的方式渐趋成熟后,媒介物质性的本体与边界则将成为颠覆与实验的延伸方向。



     4. 观念呈示

    一定意义上,当代艺术的反思指向了艺术观念本身。艺术家在手法、媒材、展示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突破,在审美观念方面尝试不同的跃动。观念方面的变革也很清晰,常常以对经典的解构方式来实现。这种延续和变革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对比关系。


与此同时,这一类型的艺术创作在近年尤其凸显出一种特质,即以多媒材、跨学科为创作形式,以综合型展览及个人项目作为呈现面貌,对某一特定主题或具体的问题意识作出揭示。在此,它们所揭示的意涵并不需要强有力地对社会洪流的血肉和褶皱予以激烈的回馈,而是可以柔和、微观、审慎、敏感却动人地叙述与人有关的思考和议题,以想象和叙述构建一类假设,成为这一阶段跳脱出宏大历史叙事的一种新的呈示。
5. 绘画的扩展
中国当代艺术尽管在从产生之初到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作为传统文化的反思者、批判者,但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上往往通过在审美意义上具有建设性的工作来实现当代性,这个方向的探索从未停止。绘画仍然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重要门类,在当下处于持续的探索状态,并以迅猛且多元的方式扩展其图像语言的边界与法则。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追求的理念中就包含了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绘画的自由。在抽象绘画的表现中,超越常态的理性、无处可依的虚空、理性缺席的宣泄成为疫情影响下精神状态的出口。非抽象的作品则更多建立在对情绪和想象的裸露上。再现人物和景象的面貌不再成为主要目的,而画面中可辨的物象亦可能是基于画面意义成立的前提,或是作为画面世界的入口。这两类绘画表现,共同在2020年封闭且相对非流通的社会环境下,为绘画这种基本的方式作了某种意义的延伸,对形式作出拓展,也是对中国艺术的当代性的贡献。 
6. 科技与试验
从2020年往回看的十年,中国当代艺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呈现出跃进式的迭代。在疫情造就的实体隔离中,既往“新媒体艺术”的讨论热度逐渐转向“科技手段及其思维模式”的实验。远程媒体、电子终端、线上创作与展陈等一系列可能性被推至艺术实践与批评反思的最前线。


自2016年被视为中国“新媒体艺术”新纪元开始,截至目前,科技降低了创作的门槛,多元背景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特征,媒介与观看方式被不断寄予厚望,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始终未能完成一次突破性的质变。但一定意义上,当前技术的限制以及合作方式的单一并非全部。在疫情的强制暂停中,“科技可以做到什么”的不断回问使得科技与艺术的下一阶段合作不再虚浮,而是趋于务实的设想和推演。这意味着,传播中的注意力与知觉的自由可以被界面端口处的个体牢牢掌握;VR和AR技术的普及虽仍迟缓,却依然彰显出联结云端非物质世界与线下物质世界的能动性;输出与获取之间信息流的平等与去中心化不断凸显,成为未来个体成其为独立个体的基本权利。未来,人的能力与创造性在持续的高频激发下对“数字世界”的观察与反省,也将为科技与艺术的试验留下广阔的空间。


     7. 全球与地缘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框架为社会带来的改变,这是当代艺术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语境。移动与流动的加速、深入和扩展不断松动着“全球/本土”的陈旧二元框架,将其重塑为“全球—本土”这样更具弹性,侧重于“之间”(between)、“跨越”(trans-)与“泛化”(pan-)的视野。而新冠疫情之年的“隔绝”与“停滞”,反复强调了直面全球、本土、边界、流动等议题的必要与紧迫。
在2020年的作品和展览活动中尤为显著的状况主要有二:其一,“去中心化”、“逆全球化”、“在地全球化”成为当下艺术创作的一类主要关注点,涵盖海外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的海外当代艺术与海外华人艺术的范畴,进而延伸出对于地缘问题的一系列回应。其二,聚焦本土和地缘的深耕,以人类学/社会学为倾向和方法,开展在地田野实践或跨媒介、跨学科调研,使得一种对于地区的、城市的人文视角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与叙事中被放大、激活。
整体上,聚焦于“地方”的各种“到达方式”在实体封闭的大环境下提供了向外延伸媒介、向内回溯历史、向当下反思面对“自然、生命、技术”共同挤压下人的立场与尊严这三条道路,在过去一年逐步“常态化”的过程中各自定位与突破。


    8. 性别的反省

    本年度社会环境下的性别问题在批评和讨论方面将性别艺术推至近三年来新的高峰。但在2020年的女性创作、展览和活动方面,既往强调的“打破男性凝视”、“关注身份认同与自我意识觉醒”已不再成为前卫诉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去中心化和多元联结的方式,强调两性观看与感知方式的融合,而非单方面强调女性视角对男性话语权的反抗与突围。这亦是本年度延续这一议题的讨论时,以“性别”代替“女性”来推进反思的考量。性别差异带来的对自身感知及身体媒介的运用和表达、对跨性别意识的态度和回应等独有特质在此次入鉴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自然流露,并置成为线索,为性别在当下艺术创作与探索中的发展方向作出提示。


     9. 介入与自组织


艺术介入作为一种策略和方法,正在从公共艺术领域延伸到更广泛的艺术实践之中。艺术介入的具体实践已从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逐步扩散到城市街巷和社区、乡村,在中国本土发展成为具有实践先行意义,继而渗透至艺术生态的在地特征。
中国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和社区的具体实践在疫情的影响下,多集中于下半年恢复开展,但纵观全年,对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进程相较往年反而更为集中。较早起步、持续进行的项目开始总结既往的经验模式,来自个人或官方的实践被置于更广大的、相同的语境之中,艺术工作者的角色不再相对边缘,而是逐渐向主流靠拢。
与此同时,艺术家自组织的项目实践也成为近年有别于机构组织的一种介入路径,它们以个体和机构的组织合作或是艺术家群体组织的形式,探讨公共空间的边界与边缘、参与性与在地性、策展的体系与机制等议题。



「《年鉴》的选择标准」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所依托的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是在 1986 年 11 月建立的,必然带有那个时代明显的烙印和局限,80年代是一个迅速向世界开放,同时需要解决国内所有的问题的奇崛的时代。而当代艺术的任务必须追随人类的共同发展方向和世界文明最高水平。即使身处发展中国家,在极度贫乏困难的条件之下,一个人都有可能对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担负责任,这个责任就是精神前沿的突破。这个问题被看成是现代艺术精神(2000年以后通称当代艺术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定义和选择当代艺术现象和作品以及艺术家的4条评选工作标准(内部工作使用的工具)里清晰地体现出来。
第一选择标准是“对艺术有什么贡献”,会注重每一件艺术品对于以前艺术的否定和创造,这成为档案记录的一个主要的部分。作品能消除过去的某一个关于艺术(或其他问题)的固定的成见,被视为更加重要,会作为杰出作品入选《年鉴》和年鉴展。特别关注一件艺术品是否迈出了艺术革命的第五步——提倡艺术应该消除其所承载的自身的艺术之外的意义,并不仅仅消除一个过去已有的观念,而是在开启一种人们可以解脱和超越的可能,从而使得每一个人在接触这个作品的过程中间得到更大的平等,达致“对人的解放”。
第二条是用新媒体、新方法、新观念作为现成的工具(虽非自己首创),做了精彩的作品。
第三条就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使是传统和经典艺术的方法,却对当下的社会和现实有批判性介入,显示出对人和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关切。
第四条是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在之前做到前三条之一,并获得巨大影响力)继续在做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 1986 年档案建立之初围绕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目标和国内现实而加以设定的,只是这 34 年来,不断地根据事实变化和学术规范,对于档案工作,尤其是近 15 年来对于《年鉴》编辑进行着反思、纠正。

今年,“年鉴展2020”将和2021年12月落地上海的“年鉴展2020”构成呼应关系,以视频共享、网络互联等方式进行两地对话,在实体展览展出的三个月内共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的重要现象和贡献。同时,亦将不定期实时同步北京、上海两地展览的现场活动和相关研讨。


相关内容

展览预告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0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0卷编辑完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11/046b183d29e1ca369b104408ef9c085f.png


展览及团队信息


主办


北京大学当代中国史料馆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
上海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协办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
 
策展人
朱青生
 
执行策展人
裴蕾
 
展览开幕时间
2021/11/14

网络连接:http://cmaa.cvspku.org

工作人员名单:


CMAA团队:

程思煜、从金华、崔钰林、董力华、方铭玉、高逸凡、葛梦婷、黄锶晴、黄子瑶、姜雨晓、孔彦翔、寇雨琦、李斯扬、李文敬、刘梦然、刘艺、路子杰、吕涵、闵坤、裴蕾、秦梓、苏涵睿、孙铭晗、谭维、田中博、万毅成、王欢、王婧思、王斯塔、王欣萌、王雅婷、王滢、吴昱苇、徐呈瑞、杨雪嫄、杨旖旎、张倍嘉、张巧然、张妍、郑亚萌、周艾琳、周泽伟、朱也、朱青生


剪辑后期:冯威翔


视觉设计:蔡昕茹、杨丛泽


网站支持:重庆珀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