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银瓶乍破,行书、白文印
.
人类的意识和思维天然地会对未知的事物加以想象,这是在思维与意识的潜意识里,需要一个稳固安全依靠与参照物的生存本能表现。无论是幼儿还是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是聪明的学者面对未知的事物,将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甚至自身进行联想投影,总是方便快捷的解决法门。不了解自然见到它的神奇变化,就将自然神化成威力无边的主宰;不了解光速见到它的神奇变化,就将光速认为是不可超越和超越之后就会天地翻覆的存在;不了解意识思维见到它的神奇变化,就将意识思维无限地夸大,大多都是这样的套路罢了。
如果还有其他人同样采用这一办法,如果这些人还有话语权、可信度,于是大家互相鼓励、相互证明,就像朋友圈的红姐新买了一千万平方公里庄园一样正确又可信。人类对于思想、意识的独特性,如同对对自己的信仰、自己所持的观念、对自己所处的国家、所处的星球,在世界和宇宙中的正确性及中心地位,也是以同样的原理建立起来的迷之自信。
实际上未知的事物既不会像浪漫的人幻想的那么美如天堂,也不会如悲观的人幻想的那么恐怖如地狱,事实往往与你每天踩过的泥土或水泥地面一般,坚实而无趣。人的精神与意识,也是这样的物质世界的一个微小部分,甚至很多讨厌的精神与意识,还远远不如一块泥土让人觉得亲近可爱。
.
.
.
对美过于美丽的期望,是对美的本质认识不清时一厢情愿地幻想,包括但不限于诸如要用美来替代宗教的那些美好愿望。美的功能与价值仅限于美感,思想的、哲学的、科学的、生活工作的其它方方面面,虽然有美的参与,但也仅限于美感的参与,清醒认知到美的界限与范围,才能真正认知美与美感。
对艺术的美好愿望,大多都是混杂着历史幸存下来的艺术大师美丽传说,国内外高昂的商业拍卖炒作,诸如此类对利益的不切实际幻想。如同青春期的孩子向往明星唱唱跳跳的奢侈生活,想当然地以为李白可以潇洒地逗逗女孩。现实的世界只有当孩子成长为大人直面它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它的冰冷与坚硬。
那些遗世的陶器、铜鼎、壁画、雕刻,都是衣衫褴褛辛勤劳作的手工艺从业小民的作品。即便那些名满天下的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能够在有生之年名满天下不愁衣食的,数数历史也就那么寥寥几个,历史是后人的书写与想法,并不是历史的全部真实面目。很多人嘲笑名动天下的齐白石,身揣一串绝不离身的铁钥匙,那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一个放牛娃出身的木匠,如何走过那一个甲子的愁困生活。
.
.
.
在康德二元论影响下的格式塔心理学,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独立开来,又通过所谓心理完形与物质世界的同构对应相互影响,来解释心理学与创意方面的实践行为。根源上仍然是将心理认知与物质世界割裂开来,夸大先验性心理结构作用的唯心主义哲学分支。
将之运用于美学领域,自然会导致对审美主体能力与决定作用的夸大,所谓审美心理结构要先于美感而产生,当这个审美心理结构与客观事物合一时就会产生美感。这一带有浓厚唯心哲学思辨味道的解释,即便打上原始积淀这样的补丁,也会在面对全新审美对象与事物时产生困惑,并对审美与艺术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产生错误定位。
将艺术实践引向了,对所谓先验性审美心理结构的图形组合试验与尝试中。西方近现代艺术创作大多都是从各种美学思想流派出发,做出各种在美学与哲学理论上具有开拓性,当然外观上也有着巨大的开创性,但却与观众的认知理解、审美感知、客观的形象严重脱离的艺术作品。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本动力,来自美学和艺术从业者对寻求突破的过分强烈的主观愿望,与自身及其遵循的哲学、美学认知的偏狭不全,二者结合起来所导致的迷幻行为。就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常常满怀激情地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来。现实终将使少年成长成熟,资本却看到了贪婪,从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
.
.
.
《庐山瀑布》
唐·徐凝
.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