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天性和直觉性

  近日到江南写生,归来后,有点较深的体会:弄艺术要真有点作为,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要发挥出个人的天性,二是要靠自已直觉真正发力才成。

  其它的,技术、技巧等等,都是次要的!

  这两条,都与做作、扭怩、虚假相阻抗,可说是“誓不两立”。但过去和时下,我们在弄艺术时--包括我自己,都与这两条、或其中的一条相隔绝或背离。

  想的太多、杂念太多、惯性太大:譬如,躭心画不入时、不合众人眼、怕人看不懂,说画的“不像、不好”、“技术含量低”、.“语言不纯粹”、“瞎画、胡来”、“脱离时代审美要求”、“不合主旋律”,怕无法展出,怕“离群儿、落单儿”、“怕画卖不出去”,怕被“拉出示众”。更多情况下是只图守成,不思进取……

  一句话,总会被许多无形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且总会自觉而习惯性用这些绳索把自己捆得紧紧的。

  这己然成为一种痼疾。

  这种现象,在所谓学院派和专业画家中(搞行货画师和画匠不在其列),最为多见,因为,他们早掌握了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总能够驾轻就熟地搞岀些像模像样的作品来,尽管那面貌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大多数人并没能认识到这等于断阻了自己发展的路径,摈弃了自己独有的天性,废置了艺术的直觉性--这个艺术的原发力。所以,也就不可能设法再去改变自己。一个原本有着更广阔前途的、一个原来朝气蓬勃的艺术家,也就被这种自我封闭给糟踏了!

  这是叫人十分痛惜,也很无奈的!

  而实际上,中国艺术家的内在创造力是很强、很巨大的。不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或是现当代。

  显见地,艺术家智慧和才情的浪费是巨大的,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在意它,甚至根本就沒意识这一点,抑或意识到了,也没有勇气去改变它。我以为,这是中国艺术难以整体地、雄劲地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耍原因。

  举例:毕加索不正是在看到马蒂斯从非洲木雕中得到启迪,而使他的作品忽然变得那么新颖,以致引起了自己必须超越马蒂斯的强烈想法,不久即搞出了一幅面目全非约《亚威侬的少女》--这样一幅惊世骇世之作吗?!其实,这便是毕加索为艺术上永不停步的天性和奔放的才情所驱使,并及时地把握住自已敏锐的直觉,并把才情和直觉合为一种行动,以作品的形态固化出来的一种必然!

  如何真正把艺术家深蕴着的创造性、积极性激发和调动出来,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合力,逐渐突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值得我们沉静下来,进行一番思考。

​友玉山 想到即聊

2021.11.25于合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