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28 13:17
4月26日上午,“还山记——王子轩·骆昊辉作品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此展览由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杭州恒庐美术馆主办,空间站艺术中心协办。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女士;原浙江省应急办主任陈荣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先生;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先生;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磊先生;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陈显中先生;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孔耘女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罗颖女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毛建波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黃佳茂副教授;浙江画院宋画研究所林爱国所长;浙江画院理论研究部王凯主任;杭州国画院党支部吴常青副书记;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杜如松教授;浙江长乐拍卖有限公司许新军先生;杭州湖上杂志社李海波总编;北京空间站创始人,策展人付晓东女士等;开幕式由恒庐美术馆馆长席挺军先生主持。
本次展览名中之“还山”为《画禅室随笔》所录,其意一是寄情山水,回到山水之间。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古人之爱夫山水,丘园养素,泉石啸傲。回还山林,山水是精神之归宿。二是以山水之眼,图写还原山水之真形。“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山水之大,非如此不能存真。“还山”正是当下作者对山水画实践和认知的归宿。走入山水,图写山川,孜孜以求,期盼以写生之实践积累在临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林海钟致辞
学习山水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花了十年二十年才对山水有一个概念。所以做为画山水的人需要特别的勤奋,因为人生是很短的。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有很多优秀的学子一代接着一代,同时有更多的年轻的学子在默默耕耘。我觉得此次展览中这两位学生是我众多用功学生中的典型代表。看着他们的作品一一展出,我满心欢喜,因为其中有些作品是我和他们共同创作完成的,所以看起来格外亲切。这些作品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不仅关于创作时的场景、我们之间的交流话语,更关于他们创作时的用心投入与真切感受。而且,一旦全身心沉浸在山水画创作状态里,真可谓“山中不知岁月”,画山水的人,心态与常人或许大不相同,往往更为豁达。毕竟,长期在山川间游走感悟,能塑造出独特的心境。
子轩本科在国美毕业,而后又在国美攻读研究生。在我看来,山水画领域蕴含着极为广阔的中国画发展可能性。每个人若能在其中寻得与自身契合的元素,便能激发出无穷的潜能与创造力。我一直觉得,艺术创作需要一种“天才”般的灵感火花,但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质,关键在于面对山水时,能否捕捉到那份触动心灵的感应。一旦这种感应出现,才华便会自然流露。在绘画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前行,之后又深入钻研其他技法,最终在他的画作中,呈现出一种山川的苍茫气象。这其实颇具难度,我画了几十年,直至近几年,才逐渐找到那种笔触与心境契合、畅快淋漓的创作感觉。而子轩在如此年轻的年纪,便已展现出这种独特气质,着实令我感到惊奇,甚至颠覆了我对“天才”的传统认知。
昊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经丘挺老师介绍而来。我曾问他为何想来国美深造,他坦言北方在艺术发展上还未能满足他的期望,所以想来南方体验一番。从他这番话里,我听出了他对山水画独特的理解与格局。他确实是个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艺术家,后来也凭借自身努力成功考入。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一刻不停歇,背着画具四处奔走写生。这种勤奋与坚持,对他的艺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他逐渐将南方绘画中那种精密、细腻的特质融入画作之中。他的写生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每一幅都饱含着他的心血与巧思。这种细腻与宏大的对比,让我深受感动。一方面,他能用如此缜密、细腻的心思描绘出宏大的山水场景;另一方面,他又以浑厚苍茫的笔触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两种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使他的作品独具韵味,我越看越喜欢。
山水画领域虽看似小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它终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推广。毕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为高雅、最具内涵的一部分,想要深入其中、理解其精髓,甚至将其推广开来,绝非易事。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能迅速引发轰动,山水画的发展或许显得不温不火,但我看到学生们在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便觉得充满希望。我坚信,山水画未来必将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先生致辞
任道斌先生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展览是:“后生可畏”。他们画的作品我粗略看了一下。一个多画在纸本上,一个多画在绢本上。一个是多画家乡浙江的风景,一个是多画家乡安徽的风光。赵孟頫说:“画贵有古意。”此二人作品中可见其味。子轩的画我没有仔细看题跋和细节,但是观其气象有髡残的感觉。髡残的画是一种厚重怪乱的味道,但是子轩画的更美。山水是会一代一代发展的。昊辉的作品把建筑表现的非常细腻,造型能力比较强,他的作品让我想到了王蒙的太白山图,线条精细又力能扛鼎,十八般武艺尽数展现,人物,建筑都画的非常生动。两人小的画面里,都能见到大的境界。祝贺两位能创造出这批作品。我还想说,美院的老师对学生都非常好,有些好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子女。这是美院的优良传统,这也决定了美院的教学有了一丝传统的师徒相授因素在里面。因此学校的老师都是希望一代超过一代,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林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学生也是在努力和他的悉心指导下快速进步。子轩和昊辉生长在一个好时代,中国蓬勃发展,因此要珍惜能在西湖边画画的时光,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起来。
北京空间站创始人,策展人付晓东女士致辞
王子轩和骆昊辉都热衷于到野外深山里进行写生创作。巧的是我也同样热爱这种创作方式,所以我们三人常常结伴同行,穿梭在山林之间,从这个景写生到另一个景,彼此呼应,度过了一段十分愉快且充实的时光。这种围绕山川展开的创作状态,我们称为“还山记”,它源于我们自身的学习实践与感悟。在如今纷扰喧嚣的社会生活中,能有一段时间走进深山,直面自然景色,用笔墨书写对山川的感受,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于当代人而言,这既是一种心理慰藉,也是精神层面的回归。他们在创作上尤其注重对不同山川地貌的描绘。在这次展览中,大家能看到他们有共同的写生区域,同时每个人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往往会花费很长时间深入山中,将整个山景写生记录下来,再经过整理、构思,融入创作之中,这种创作方式十分关键。这种对山水空间的高度还原,瞬间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所蕴含的山水观,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潮流如何更迭,山川始终屹立在那里,这种对自然山川的描绘,尤其是对当下此地此景的记录与创作,永远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与想法。
参展人王子轩致辞中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展览开幕式。此次展览是我们学习生涯的阶段性成果集中展示,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与成长。 特别感谢林海钟老师从展览筹备之初,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从整体布局、作品筛选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建议,更亲自为展览作序,同时也感谢卓老师亲笔题写展名;感谢付老师在展览构思与设计上提出的宝贵意见,让展览在视觉呈现与内涵表达上更加完美;感谢主办方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和杭州恒庐美术馆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才让这场展览得以顺利落地。 展览筹备历时两年,这段时光漫长而充实。两年的精心筹备,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展览的定位与呈现方式——究竟要传递怎样的艺术理念,以何种风格面貌与观众见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以最完美的状态,展现我们这一代山水画创作者继承浙江山水文脉的坚定信心、无畏勇气与坚韧毅力。我们深知此次人生首展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过往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未来艺术征程的起点。相信通过这次展览积累的宝贵经验,将成为我们未来山水画创作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参展人骆昊辉感谢各位领导、老师、朋友在百忙之中莅临展览开幕式。特别感谢林海钟老师在我们学习与筹备展览的过程中,给予了悉心指导,为我们指明方向;感谢卓老师,对晚辈给予大力支持,让我们备受鼓舞;感谢付晓东老师,为展览构思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使展览更加完善;感谢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和衡庐美术馆,让展览筹备得以顺利进行。“还山”出自《画禅室随笔》但是经过仔细查阅出处时却找不到。之后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还山”是一个修饰性词语,并非独立观念。虽然我们没能在《画禅室随笔》中找到“还山”的准确出处起源,但这却让我联想到了《金刚经》开篇的故事。佛陀在舍卫国讲佛法,说法前会到舍卫城乞食,挨家挨户乞完食后,便“还至本处”,回到原来的地方用餐,随后才开始传播佛法。这里的“还至本处”,与“还山记”的“还”字所蕴含的回归之意不谋而合。我和子轩师兄的追求,便是“还至本处”,回归到山水画应有的“本处”——山中。我们希望通过“还山记”这个展览,在这个追求新意、创新的当下,在山中打下锚点,以这个锚点为中心,无论未来走得多远,都不会迷失方向。这便是我们赋予“还山记”的期望。
会后原浙江省应急办主任陈荣先生为本次展览题诗一首:
《恒庐参观王子轩、骆昊辉山水画展》
恒庐开画境,二子苦研深。
墨韵出丘壑,云烟皆写心。
师门承古法,耆宿有嘉音。
楠水见龙跃,雁山听凤吟。
(陈荣2025.4.26)
王子轩
字永辙,斋号维清堂
199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本科
202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
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
骆昊辉
号桃庐
安徽六安人
画室名披雾堂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