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4月15日起,“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展览在湖南美术馆向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地心之光、笔触人间、山河壮歌三个单元,不仅展出了艺术家康移风的代表作系列“矿工”,还展出了艺术家早期的连环画创作以及近年创作的巨幅画作《大唐中兴颂》,时间跨越了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生涯。配合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创作,作为辅助展出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年表,让观众看到了康移风更为丰富的艺术人生,且具有可读性。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也标志着湖南美术馆的全新展览项目“捐赠与收藏研究展”正式拉开帷幕,康移风慷慨捐赠其各时期代表作及画稿共130件于湖南美术馆永久收藏。在开幕式后召开了展览研讨会,由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于洋担任主持,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康移风作为中国水墨人物画代表的艺术成就。
捐赠现场,左为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右为艺术家康移风
个案与捐赠
康移风一直把他的画笔瞄准时代、为时代树碑、为人民造像,一直稳定地用现实主义创作完成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作品《深深的井》《顶梁柱》等不仅入选全国美展,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记录劳动者精神的时代档案。尤其是,康移风数十年如一日描绘作为底层群体的旷工生活,并且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关怀这种对底层大众的人民性抒情,是今天水墨画创作中极少的个案。
更有多位专家从美术馆收藏的角度对康移风的捐赠行为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捐赠,作为个案的康移风,其艺术价值的公共性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研讨会现场
曾在中国美术馆主持馆藏研究工作、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表示,一个艺术家能将毕生作品捐赠给美术馆,这是他对美术馆工作认可和信任的表现。而湖南美术馆将康移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收藏起来,这不仅是对艺术家几十年艺术生涯的肯定,也为湖南画坛乃至中国画坛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作为省级美术馆,湖南美术馆必须留存时代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唯有通过作品得以承载。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认为,康移风的作品继承了湖南现代美术重写实和善、拙、朴传统,用个性化的当代的笔墨语言赋予了湖湘美术、湖湘文化新的视觉表现。而他的捐赠行为具有艺术家反哺湖湘文化、反哺故乡的情怀,让他的艺术作品从私人的空间走向公共的场域,完成了个人创作到社会遗产价值的升华。
湖南美术馆目前拥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展览品牌,包括“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湖南美术馆名家系列邀请展”“湖南美术馆民间美术系列展”“青扶计划”“高校毕业季”等等,涵盖了不同艺术领域和主题,也链接了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
此次开启全新项目,将为成长中的湖南美术馆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以及将与现有展览品牌之间形成了哪些关联和互补?带着这些问题,雅昌艺术网在展览开幕后对话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请他介绍了项目启动的初衷以及对项目未来发展的规划。
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
◆
【对话】
田绍登:新项目的长远目标
雅昌艺术网:湖南美术馆此次启动了全新项目“捐赠与收藏研究展”,请您介绍一下启动的初衷。
田绍登:湖南美术馆之所以推出“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基于两点:
首先,本项目是湖湘百年美术研究的延续与拓展。与“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不同,该项目专注于目前对湖南美术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和在美术创作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坚力量。湖湘百年美术研究不仅需要抢救性地收藏和研究,对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展开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湖南美术馆建馆时间较短,藏品数量亟待扩充。本项目以“捐赠、收藏、研究”为核心,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加入到美术馆事业的建设中来。项目的长远目标是,30年或50年后回望,其成果将对湖湘百年美术研究及美术史的定位产生深远影响,意义重大。
雅昌艺术网:如您所说,这是一个具有长远目标的项目。请您介绍一下项目推进的过程。
田绍登:这个项目从酝酿到成型,时间跨度在一年以上。最初的想法是艺术家自愿捐赠,达到一定数量后为其举办展览。但在实践中,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最终将其作为专项品牌项目推进。
艺术家名单的确定是项目开展的第一步。项目团队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初始名单,随后展开多轮专家认证与评审,最终由专家投票确定入围艺术家,确保名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捐赠标准的制定是项目的核心环节。捐赠作品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学术性,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高度;二是代表性,作品应为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创作,能够反映艺术家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三是时间跨度,作品的时间跨度需在十年以上,避免短期集中创作导致作品风格单一。对于青年艺术家,考虑到其作品数量较少且处于成长阶段,捐赠标准相对放宽。
在面向的艺术家群体方面,我们对此也展开过广泛讨论,最终决定以湖南本土艺术家为主,同时涵盖湘籍艺术家以及在湖南生活、工作过的艺术家。这一策略旨在向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鼓励更多艺术家参与其中。
雅昌艺术网: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美术馆是如何进行应对的?
田绍登:我们在决定启动项目之后联系了很多艺术家。在跟艺术家沟通的时候,大家的配合度都很高。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项目要求的捐赠数量较大,对于一些工笔画家来说难度较高,因为工笔画本身数量稀少。其次,捐赠作品必须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且能反映不同风格,这对于一些风格相对稳定单一的艺术家来说压力较大。此外,部分艺术家因前些年艺术市场火爆,手中留存作品不多,也给项目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
这些情况我们也能理解。但是,就像游戏规则不能随意更改,标准一旦指定就要严格执行。所以,我们在跟艺术家的沟通中一直秉持自愿原则,不勉强、不强求,充分尊重艺术家的意愿。
展览现场的文献展示
雅昌艺术网:康移风个展开幕的第二天,湖南美术馆接着推出了张小纲个展作为“捐赠与收藏研究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先后推出了康移风和张小纲两位艺术家的个展,是何契机?
田绍登:在项目启动之前,康移风和张小纲两位艺术家已表达了捐赠作品和举办展览的意愿。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一需求,并结合了正在筹备的专门项目。为此,我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们对两位艺术家的艺术水准给予了高度认可。基于此,我们决定将展览与捐赠收藏项目有机结合,以此为契机推动项目的实施。
在展览安排方面,考虑到康移风先生的作品尺幅较大,需要较高的展陈空间,而张小纲先生的作品以小幅为主,且康移风先生年事较高,我们决定将康移风先生的个展安排在美术馆一楼的四个展厅,并将其作为“收藏与捐赠研究”项目的启动展,比张小纲先生的个展提前一天开幕。这一安排经过与两位艺术家的充分沟通,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最终,康移风先生捐赠了130多件作品,张小纲先生捐赠了200多件作品。他们的慷慨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还为后续艺术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雅昌艺术网:项目中的研究工作如何体现?
田绍登:美术馆做研究是一个综合体,主要是通过展览来推进和体现。展览除了展示作品,还会通过策展和展陈来呈现艺术家的文献梳理与研究成果。所以,新项目名为“捐赠与收藏研究展”。
展览公教活动现场
雅昌艺术网:湖南美术馆对于这个项目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
田绍登:湖南美术馆一直通过多种途径丰富馆藏,包括举办各类展览以及动员老一辈艺术家家属进行捐赠。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目丰富馆藏数量、提高藏品质量,并对湖南本土的在世艺术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然而,美术馆的运营经费有限,且除该项目外,还有其他多个展览项目需要同时推进,因此项目的覆盖范围和推进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当前项目初步规划为三年一个阶段,暂未设定具体数量目标,而是根据条件成熟度逐步推进,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雅昌艺术网:从这两次展览项目看,您对项目推进的效果觉得满意吗?您对这个项目有哪些期待?
田绍登:通过这两个展览来看,项目启动后收到了不错的反馈。展览开启了美术馆与艺术家沟通新篇章。通过这个项目,让美术馆跟艺术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关联。对于进入了这个项目的艺术家,美术馆会对他以后的发展和创作进行持续关注和跟踪。如果艺术家新展活动或者大型创作活动,我们也会及时地进行动态跟踪以及相关影像资料收集。
我们之所以将捐赠作品的时间线定为10年以上,一是为了展览本身的研究性和学术性,第二是为未来的30年甚至50年的个案研究提供支撑。只有拥有完整的艺术发展脉络和风格多变的作品,才能为以后的个案研究积累丰富的原始资料。
雅昌艺术网:谢谢馆长!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