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谈公共空间雕塑创作的方法

亚洲现代雕塑家(中国)协会 会长

暨南大学 教授 曾振伟

  区域中心学说的新思维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形态的性格构成了城市美学的公共特征。公共空间艺术与周边的建筑物之间要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综合文化内涵,且有空间深度感的新城市空间,然而这个空间的尺度大小不是我们常理的尺寸,而是根据区域的文化、产业、经济特点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特点来重新构筑的。

  这种新型空间尺度大小的印象关系超越了人们正常的视觉关系,它是由丰富的精神质量外延到文化表层,并用二者构成景观概念,使中心与周边融为一体。这一特点在传统桌面雕塑以及自由绘画创作上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它同传统的自由绘画与桌面雕塑在创作技法和思维上所持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艺术品最终的精神规模。作为公共艺术,当其置身于区域中心的上下、左右、前后时,应具备使之成为三个方位交汇轴心的可能。

图1 – “中心”与公共艺术构造

  当观众的视线透过轴心和背景连成一线时,这个空间尺度的大小就不再取决于实质的视觉距离,而是取决于这个区域的商业、景观、建筑等其他的文化内容,根据它们的质量来定性“中心”在这个新设立的环境中所属的文化性质。因为面对“中心”(艺术品作为区域的中心)时,观众是在移动着观赏艺术品的,此时呈现在观众视线中的“中心”点与背景内容其实是在左右摆动或以此为轴心移动。为此对公共空间艺术的规划设计一定要摒弃传统艺术过于关注眼前景象,即将创作的思维与技法只局限在固定的画布或雕塑台等有限的范围之中,而忽略了“中心”与“周边”的关系。而公共艺术品的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将周边的信息与景观条件融入到中心内容和背景内容之中,并进行有效交汇,从而构成新的景观内容。因为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者必须在中心与背景的中间区域准确填充诸多抽象且又能让人感知的文化内容。不然“中心”很难与周边环境形成“唇齿”相依的景观关系,也就不能使建筑物或区域成为具有表情特征的“面孔”,如不具备这种创作能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区域文化的生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座新设立的公共空间艺术品也就没有“中心”的生命力可言。

  这种在构建公共艺术时所使用的新的思维方法或创作方法被喻为区域中心再生学说的新举措。然而,区域的中心功能与环境新景象的构成方法并不能被固定为一种方法或一概而论。因为城市本身就有大中心与小中心或副中心之分,对每个区域中心在城市中作用的定性,决定了区域中心文化辐射的尺度范围。因此城市公共艺术美学构造的尺度也会随着这个“中心”的大小而产生变化。以区域中心为圆点,无论是以200米为半径还是以10公里为半径画圆,所辐射的范围都可以按这一学说的原理来解释。半径的尺度越大,就意味着构成公共空间艺术的难度就越大。因为中心的文化辐射能力与中心艺术品的功能,与其所在区域可容纳的文化内涵有关。承载的量越大,辐射力就越强。否则相反。区域“中心”对应空间的诸多文化元素,能否起到“中心”的作用和文化印象传播的功能,以及能否最终形成区域文化美学的大概念,自然就成为区域公共艺术成败的评判标准。所以创作“区域中心”和创造区域代表的中心艺术品是一件很具挑战性的工作。

图2 – 200米尺度构造

图3 - 1000-2000米尺度构造

图4 – 2000-5000米尺度构造

图5 - 10000米尺度构造

  2010年10月25日,在广州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场落成的《未来之门》大型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就是运用这一思维方法构筑的成功案例。该作品从落成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为所在建筑及商业空间聚集了很多人气,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肯定。它是运用公共空间艺术尺度论这一新思维创作的成果,实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在中国是新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构成观点。

  公共空间的雕塑创作理念

  以西塔为中心的广州市新地标,体现它地位的当然不仅仅是高度,还有作为广州新城市中心所承载的表现功能、辐射功能和城市新文化印象形成的功能。因此,雕塑的新形象、精神、文化特征与广州现存的文化底蕴、精神、民俗以及对未来的诉求是否能有效对接至关重要。

  基于这样的要求和功能,本人在雕塑创作了进行了如下考虑:

  1、雕塑主体的形态与功能。一定要让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公共语言之一。因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综合体,考虑到具象表现手法有其极大的局限性,“国金中心”的雕塑采用了功能印象和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突出表现富有生命动感的艺术形象,隐喻出广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过分理性和表情冰冷的现代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下,用动感十足的雕塑来弥补建筑本身的冷漠,使观众在观看雕塑时感受到活力与运动的刺激。同时又运用通俗文化的民俗情调“捕蝉”来弥补过分抽象的主题带来的内容干涩。让观众能很好地理解并产生共鸣。

  2、“巨人拱门”的艺术表现

  从古至今,人们通常将“门”喻为“目的”,它是一个跨越起点走进目的领域的“栏”。人们习惯把自己置身于“栏”的外围,将心愿赋予希望向称之为“门”的里面“展望”,如“幸福之门”、“安全之门”或“和谐之门”等。

  该雕塑的形态表现根据建筑主体,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将刚性的建筑与柔性的雕塑的作刚柔之合,强调建筑形式与景观环境相呼应的和谐关系。同时诉求强烈的时代精神。这样雕塑和建筑的关系如同画龙点睛。在表现技法上,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用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塑造出一个仿佛高挽横臂、充满活力且雄壮健实的巨人,交叉构成了一组似“拱门”的形态。当人们站在广场中心的“拱门”之下向上仰望,壮实的肌肉形态寓意着勃发的力量让人产生强烈的动感和张力,让人热血沸腾,仿佛是“拱门”被牵引顺着高耸的主塔楼冲向浩瀚天际。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

  3、雕塑的双主题表现手法

  在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且又充满希望的城市里,仅用传统雕塑的表现手法或唯一的现代抽象艺术形式都难以展示出城市所具有的全部特征。一个雕塑,特别是大型雕塑中并存两个主题是目前国外业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本人采用了这种比较先进的理念来设计这组雕塑。在广场中当人们注视着这组雄伟、动感十足、充满活力的雕塑主体时,会不由自主地把雕塑主体的肌肉和与之相对应的建筑主塔楼联系起来,这是极其感性的观赏过程,也是雕塑的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给了人们第一艺术印象。当观众深入观赏雕塑时,会发现主体上方停落的一只金蝉以及与金蝉相呼应在水平视线上一群时代感很强的嬉戏孩童。此时,观众的观赏视角会随之发生变化,金蝉与孩童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被发掘了出来。观众开始理性地思考雕塑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意义和当代意义。观众由此产生第二波对自己孩提时代美好时光的联想。此时,超现实主义的主体蜕变成印象主义的内容,现场的艺术载体及妙趣的组合,让艺术主体的精神诉求跨越形而上境界,浮现在印象主义的“孩童捉蝉”的情境中来。捉蝉的快乐、勇敢和孩提时梦想变成了主旋律。这是本人设计该公共雕塑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复合型载体的城市公共艺术雕塑的尝试创作。

作者:曾振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