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昨日,《大朴无华——安正中绘画艺术(安徽)展》在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陕西省文化厅和安徽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陕西艺术家代表罗宁、张养玉、何虎林等和安徽艺术界代表以及安正中家人参加了画展开幕式。值得一提的是,原陕西省美协秘书长安正中先生去世后,家人按照其遗愿捐赠了其所有大小二百余件作品给陕西美术博物馆,在艺术品市值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捐赠”二字不免再次触动大众神经……
最著名的“捐赠”事件盘点
2009年1月15日,《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当时记者有幸参加展览开幕式,上海美术馆展出了吴冠中先生画作160件,涵盖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当时的各个创作阶段。吴冠中在记者会上是这样说的:“我的房子、现金是财产,可以留给吴可雨,但是我的画不是财产,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最终的归宿还是美术馆、博物馆……”那次展览,吴冠中捐赠了87幅作品,加之后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吴冠中前前后后捐赠的46幅作品也精彩亮相。包括之前在2008年,他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的113件作品,他无疑成了捐赠作品、捐赠作品市值最多的画家之一,并且他的每次捐赠都引起中国美术界的轩然大波。
陕西艺术界同样有此义举。除了安正中家人捐赠其二百余件作品给陕西美术博物馆,2006年其家人赵振川、赵季平等无私地将画家遗作351幅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2012年,石鲁书画作品捐赠暨“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石鲁夫人闵力生及子女石丹等将150件家藏石鲁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捐赠”在家属看来是最高荣誉
一方面,“捐赠”这个仪式在家属看来是最高荣誉,是一种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对艺术至高的敬仰。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不但需要抗拒一些世俗的诱惑,还需要和各方沟通策划反复交涉。一方面,虽然社会各界也认为“捐赠”是一种大爱的体现,但是似乎一切只停留在“你选择,你奉献”阶段,而没有相对成熟的标准和正规的条例。并且,在赵望云、石鲁两位“长安画派”大家的捐赠问题上,很多人也会疑惑:为何赵望云、石鲁这两位“长安画派”大家的大量作品最后却“客居”北京,而不是陕西呢?
“捐赠的尴尬”拷问制度的完善
赵望云的儿子赵振川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出“捐赠父亲赵望云作品”这个决定,弟兄间前后沟通研究了近十年。弟兄间秉承了这样的默契:一定要放在好的地方保管,让后人可以系统地看到赵望云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了解其整体风格的形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限,陕西目前仍没有“长安画派”纪念馆,没有一个可以完整欣赏到作品的场所,赵望云作品最后遗憾远赴北京。同样的尴尬发生在石鲁身上,石鲁的家人也选择把作品交付北京,致使陕西艺术爱好者只能远赴北京,才能看到相对完整的赵望云、石鲁作品。
从石鲁的女儿石丹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述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刚刚从新西兰回来。我父亲的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策划下在新西兰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诺每年会展出他的作品,并且还集合了很多中国著名的理论家对老先生的作品给予大量理论探讨机会,论文集结出版,我们觉得很欣慰。”相比石鲁和安正中作品可以经常被展出的幸运,赵望云后人赵振川有点不满:“承诺我们展出,可是并没有怎么展,我们也不方便总催人家美术馆。”赵振川老人家对此稍微郁郁。
记者采访陕西美术博物馆副馆长张养玉了解到,美术馆的藏品来自政府拨款收藏、民间捐赠和展览交换所得三个方面,目前中国的各级美术馆对捐赠作品问题每个馆的政策都各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安正中先生的大量捐赠作品开了陕西美术博物馆的捐赠先河。至今,再没有画家或家人大规模捐赠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