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玉雕师李东的琢玉观:从我的新作“不射的神箭”说起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近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玉雕艺术的创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使玉雕艺术作品里可以蕴涵更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即我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国学玉雕”。玉雕的作品要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品;玉雕作品不仅供人观赏把玩,同时还能给观赏把玩者带来一些思悟和启迪,或者哪怕通过我们的作品能使得观赏把玩者激发出一点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兴趣,我想这也是对我们玉雕艺术从业者所做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的新作“不射的神箭”正是我的“国学玉雕”的探索与实践的产物,堪称我的得意之作。

  

李东作品《不射的神箭》正面

  作品中的故事源自《列子·汤向第五“纪昌学射”》及古代传说。故事的大意是———

  甘蝇是古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卫也是一个射箭高手。

  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

  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一天,两天……三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

  于是他去拜见师父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到家,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再看其它东西,也都能把它们看得很大。纪昌拿来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

  纪昌射箭的技艺高了,名气大了,收获的猎物也多了,贪婪之心也开始膨胀。他想,如果我把飞卫除掉,我就是天下第一了,于是提出要与飞卫比箭。纪昌与飞卫相约比箭,相互对射十支箭,以决高下。

  

李东作品《不射的神箭》背面

  每次对射都是箭头相撞,在两人中间落下。到十支箭时,飞卫突然大叫不好,没箭了。纪昌听到,心中大喜,搭起最后一支箭向师父射去,心想,我马上就是天下第一了。不料最后一支箭飞到飞卫眼前时,飞卫突然抬手一拨,那箭擦着飞卫的耳边射到一棵树上。接着飞卫从箭囊中抽出了最后一支箭。原来飞卫不是没箭了,而是要借此让纪昌明白一些道理。

  纪昌见此情景,大骇,大臊,完全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躲进深山中反省,修行,不时把许多猎物无偿送给贫苦的村民。

  十年之后,纪昌下山去向飞卫认罪,得到了飞卫的谅解。这时的纪昌已不用箭了,他随手一指,野兽就倒地死去,飞鸟就会掉下来。飞卫高兴地对他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本领啊!”

  这件作品由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形拙而实巧的艺术表现力,一经杀青便得到了业界的首肯和藏友们的喜爱。

  “纪昌学射”的故事是十分经典的,许多年来一直被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但被用于玉雕作品的题材还是第一次。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治玉之道与学射之道何其相似乃尔。我认为,琢玉分为四品:

  一为有。即从学徒到手艺上身,可为谋生之计,完成简单性的工艺品制作。这犹如纪昌初步掌握射箭的技术。

  二为精。能从师傅那儿把真东西领悟后,制作到精细程度时,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可通过制作完成作品后,产生自信和自豪的一种境界,有了些许的成就感,制作工艺较成熟。这犹如纪昌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射箭的技艺。

  三为绝。工艺品中的绝品是指区别于他人的绝技、密技,别人无法效仿的独门功夫。这犹如纪昌与师父叫阵前的状态。

  四为化。出神入化境界最是难得,“神”品的出现,是天赐美玉而生奇缘。悟道而生“气”,天嘱君子而结。此类作品境界一定是高雅脱俗,与精绝之作不同的是,作品里有精神。精神是作品的灵魂,没有精神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能出此神品达到此境界的乃是大师,治玉的大师亦为调气大师也;但仅仅依靠工艺精湛是不能够出神品的。这犹如纪昌在深山之中反省修行了十年之后的境界。

  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观赏者的眼球,取悦消费者,就是空壳艺术;无深度和灵魂,作品是要有精神、要有主题,讲究“气”的。提到“气”,玉之“气”何在?依我所见玉雕作品的气韵分为俗气、匠气、市井之气和清逸之真气。

  一件好的作品该有好的主题,玉乃万物之灵聚,人乃万物之主宰,还原自然给予玉以人的主宰之气才是正果。就是在大师的作品里弥漫着一种属于天地间的真气。其实这种东西实在是一个艺术大师能不能够超然的根本前提。一个熟练的作品,可赏心悦目只是审美意义上的较低层次,只停留在感观愉悦的阶段。那么高层次的是什么呢?是荡气回肠,是内心的撼动,是灵魂的激荡;如果仅仅追求赏心悦目的可观可看,吸引眼球的层次上,将无法成为大师,则只能是工艺匠人罢了。

  我认为雕玉、玩玉、赏玉、收藏玉者应增加对气的解悟,品玉说气,雕玉琢气才是正理,避开俗气、摆脱匠气、无市井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怡然之气与艺术家应有的即兴神驰、清逸自然的真气。技巧是有限的,人的心境无限,有感而发的激荡之作乃是上品中的神品。

  玉雕是可品出味道的,如美食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玉更有其独有的味道,南方玉作给人以甜美之感,工精入微,像一道道精美的江南小菜;北方玉雕具有磅礴之气,拙中体现豪迈情怀,像北方的菜肴,大盘大碗真诚而又实惠。北京有着悠久的皇城文化,以特有的胸怀接纳新鲜的事物,清代乾隆盛世设立皇宫造办处制作玉器,集南北玉工之长,玉作给人以皇家特有的雍容大气之感,这个时期的玉雕极厚重,拙中见巧,见王者风范,多国之重器,堪称通古今之风格,融南北工艺之玉文化盛宴。

  关于拙,古人对玉作常常追求一种拙朴的感觉,其实拙不仅是生涩感的表现。拙是与巧相对应的,在中国的审美语言中,拙比巧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如果不是以古人之心,来体悟古人之拙,就会渐渐远离它的情趣。

  琢玉大师应首先把玉问透,再力争雕出神品来。如,雕兽应具有人的性格特性,雕植物是有生命的、生长的、灵的、活的。雕人物是讲究品相的,是神话色彩的,是讲究面相学的,可亲近、可膜拜的神,而不是凭空的没有道理、扭曲的单纯,追求什么线条美的所谓工艺精品。我主张应继承拙朴之气,以便玉的粉丝们不至于把甜品吃腻而茫然无可取,产生视觉上审美疲劳。我们的作品,应该多些南北工艺相融,文化内涵丰富的精神圣品,多些刚柔相济、豪迈大气、属于盛世的玉雕文化佳作。

  玉雕作品是人们修行于现实社会的参悟道具,更是智者的爱物。我们是这个物件的创造者,应首先做到知识渊博,博览群书,进而达到超凡脱俗、通儒悟道。正所谓:

  千百年,儒释道,源远流长;

  学国学,琢国玉,大道坦荡。

  “不射的神箭”的创作,使我更加坚信,国学是我们玉雕从业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国学玉雕”方兴未艾,前景辉煌。

作者:李东(中国玉雕大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