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云先生的诗

  我一直有个误会,总以为现代人写古典诗词难免隔膜。比方说陶渊明在南山下采菊,一时看到美景,诗意自然流露,一派闲适,哪个现代人能写出呢?古人天天游山玩水,抬头就是诗篇。而现代人呢,成天面对高楼大厦电视汽车,能有多少美感可言?就是想抒情,好像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山水田园寄托。我们生活的环境,不管是经济的,还是人文的,似乎都浮躁得很,何况自然环境已经很糟糕了。这也是一时想法。等到年岁渐长,所谓浮躁与否,全在自身心境。这有点近似于说禅,就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有这么一番自省,纯粹是因为读到了石云任建国先生的《石云诗草》和《周鼎唐香清韵袅》两部作品。

  《石云诗草》是古体诗,一百二十六首,或七言,或五绝;《周鼎唐香清韵袅》是任先生对他喜欢的一些古典诗文的赏析,共二十八篇。读《石云诗草》时是在临近六月的下午,室外酷热难当,我竟跟着任先生的步子,一首又一首,读了大半天,无论是吟诵高湖,还是寄语秋思,都让我欢喜得很。事实上我不光是读,兴致来了,还会顺手摘抄,比如《高湖》:“夏日荫中听鸟语,高湖陂上筑石庐。吹笛老者谁同乐,几尾青鱼舞苇蒲。”简直就是古人笔下的写意山水。这样的情形,我肯定也在某个公园,或者黄昏的湖边见过,问题是我只顾着贪婪地东瞅西瞧,压根儿就没有那样一份闲适,琢磨着要用文字把它勾勒出来。又比如《山事》:“清波浮野鸥,白日照高秋。心在红尘外,禽飞绿树头。垂竿弗问获,耕种只求粥。恣意游山水,三生未肯休。”什么样的人能做到光顾着钓鱼不问收获呢?很有一番哲理的兴味在里头。兴许其中还有诗人的某种渴盼,红尘芜杂,何处能有清静之地?诗人没有正面点明,也许放下杂念,身处自然山水能不期而遇真正的答案。

  到了后来,就完全忘了自己是坐在正在大搞城市建设的太原城中了。诗人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作中,寄抒闲情,比如这首:“溪喧孤梦醒,飞鸟啭窗枕。朗日青山外,闲情绿树中。乘舟寻古庙,下涧看村童。烟水朦胧处,风竹浣女红。”这个时候,神思能跟着他的笔墨遨游一番,也是不尽享受。还有这一首也让人心动,诗题是《幽林微雨》:“幽林微雨隐泉声,漫把清心共物争。一水一山一片月,琴棋诗酒乐余生。”但我更喜欢诗人的这首《大梦》:“雪霁凭栏山野阔,虬枝满眼待春苏。儿时旧梦今犹记,唤取鲲鹏画大弧。”这是什么样的气象,感觉就像是逛了半天山水,突然到了另外一重境界,差不多都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劲头了。

  当然,诗人的兴致还是在山水之间。随意见到的一副景致都是一卷画,比如这首《茶家》:“一弯溪水万沟花,风送幽香到我家。却看绿波叠翠处,青岚漫绕数山茶。”只有真正懂得大地奥妙的人,才有兴致对着漫山青岚走神。我也曾有过发呆的时候,看到山间雨雾,只会尽情呼吸那醉人的氧气,至于其间景致,好像拿卡片机拍上一张,往电脑里一放就成了,哪里会像石先生这般,还要运笔精致地写出来呢?其实这不单是诗人笔下有神,几笔勾勒,就能让人身临其境,最主要的,是诗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比如这首《咏汾河湿地》:“扶疏秋木落霞低,尽染丹黄树袅依。夜近人归飞鸟返,幽幽一片向巢啼。”汾河边上的这个公园,我去过几次,有时是烈日当空,有时是在黄昏,当时只觉在北方的城中有这么一个所在,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平素见惯了嘈杂,偶遇这么一番天地,心有欢喜,也没想着写出来与人分享。可你看诗人写得多么节制,他不写自己内心的欣喜,却通过鸟儿的归巢,写出了这片乐园。还有什么比在水泥森林的空隙中听到幼鸟鸣叫的声音更为动人呢?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相信,诗人借了旧瓶,装的却是新酒。他的目的应该也不仅仅是像古人般成天寄情山水。因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重身份,他成天都在和太原市的工商业打交道,现实不允许他恣意游荡山水。兴许工作的烦杂影响到了他,所以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比如《无题》:“秋风吹叶落,诗客老并州。年少凌云志,空留斑鬃休。”又比如《心居》:“身居非所地,心寄在竹林。幽谷观蝶舞,清泉听水音。吟诗登岭脊,采果下溪津。唤取嵇康饮,蟾宫共抚琴。”又比如《雨中观燕》:“云林细雨洗心尘,观燕云中自在身。俯仰人间多少事,新枝着绿又逢春。”还有这首《和希运梅花诗》:“明心见性事平常,何必孜孜做外场。日晒霜欺天地道,来年依旧吐芬芳。”到了后来,再看这首《山行》:“芒鞋藤杖拾云山,钓雨耕烟伴涧兰。不问人间非与是,无思落叶入幽禅。”之所以大段大段地引用,是因为意思都在他的诗里了,再作别的解释和引申,几近多余。我好像也跟着他的感慨,感受到了人世的烦忧。烦忧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明说,但现代的人又有几个能逃脱所谓现代文明的束缚?

  我看到很多文坛老人对石云先生都有极高评价,九十一岁的冯其庸先生就说诗人的意趣在“晋唐之间”。这评价可不是简单的一句恭维。理由在哪里呢?冯先生说他的诗“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是为难得”。冯先生是大家,看过的今人诗歌不知凡几,在与这么多写诗之人的对比中,看出了石云先生的与众不同,所以才会说“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也是读了冯先生的评价,我好像又有新的感悟,之前只觉得石云任建国先生的诗古意扑面,让人心神安定,现在又觉得这并不单是他诗本身的意趣,而是诗人自身意志的投射。我见过诗人两回,听他清谈,也是文雅得很,也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相较于《石云诗草》的古朴清新,哲思不断,《周鼎唐香清韵袅》更能明了见出诗人写作的旨趣。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选本,石云先生赏析的诗歌,远接先秦,既有对《诗经》的赏析,也有通过对屈原《山鬼》的阅读;既有对一代枭雄刘邦曹操的敬仰,也有对李白杜甫的尊崇;既有对贺知章张若虚的激赏,也有对李清照袁宏道的认同;可以说,管中窥豹,这部作品展示了诗人的诗歌源头,约略可以看清诗人的浩阔视野。兴许正是有了古代经典诗文的滋养,诗人的笔墨才会如此脱俗,通禅拟古。

  这个下午,我读着诗人的作品,只觉身心愉悦,早忘了窗外燠热,偶尔读到高兴处,竟会想起多年前诵读古书的快乐。我记得那样的时光,那无意闯进新世界的惊奇难以形容,我记得陶渊明的意境悠远但又不至于过于天马行空,我记得李白苏轼的文字优美畅达,我记得白居易的辞章通俗易懂,那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文让人欣喜若狂。这虽是几句闲话,也算是我对石云先生的一点感激,因为读了他的点墨成趣,重新唤醒了我的许多美好回忆。

2014/5/26于太原南华门

作者:陈克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