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观郭有河先生近期作品有感

  中国书画艺术从来都不仅是美感的表达,更是抚慰心灵的良方。清代画家王昱曾言“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燥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观郭有河先生作品,我深感此言为世上至理。他那一幅幅丹青在给我视觉享受的同时,总能让我感受到一股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气韵。

  《大河之舞》和《美国大峡谷》是郭有河先生近段时间的两幅新作。前者通过灵动的笔触勾勒出陕北腰鼓的雄壮豪迈、澎湃激情。整幅画面色彩明快,人物众多而不凌乱,表情丰富而不雷同,舞蹈飞动的瞬间被巧妙地捕捉到纸上,显示出画家立意之高明、用笔之活泼。后者则是郭有河先生今年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的作品,他用中国之笔法绘异域之风景,大峡谷的雄浑厚重在其凝重而不板滞的笔下毫无压抑感,浓淡干湿之间,一股飘逸之韵使整个画面多了几分柔情,少了几分刚硬,自然和谐之美尽在其中。这也使得素有“上帝的手工画”的美国大峡谷在有河先生的画中得到了艺术的再升华,西方神作得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诠释,达到了另一种的中外交融,东西合璧。

  初观两幅作品,我只感叹郭有河先生画路宽泛,能游走于山水与人物之间。细品之后,我发现虽然两幅画类型不同,但均透露出一股从容之感。《大河之舞》中间那位气定神闲、端正挺拔的舞者,《美国大峡谷》中那山间的云雾,那两只自在翱翔、悠然自得的飞鸟,都代表了一种澎湃中的安详,一种巍峨下的泰然,一种“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绝不是矫揉造作而来,只能是作者思想心绪的直接反映,因为艺术“或者是一种完整人性的表达,或者什么也不是”(以赛亚·柏林)。

  作为一名从事专业绘画多年的艺术家,郭有河在捕捉美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那些在一切时代都使人极度痛苦的中心问题。”而这一中心问题正是由欲望所带来的内在紧张。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紧张有增无减,并逐渐蚕食整个社会的良知、和谐。面对此,郭有河先生拿起画笔,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抹恬静和从容、安详和闲适。他的《人在山中即为仙》、《越无人识越安然》、《弈棋图》、《志于道》都是借古人之事抒今日之怀,以超然之气韵解当代之浮躁。特别是在其创作的人物群像中,我们总能在众多表情各异、各自忙活的人群中发现一位目光柔和、举止淡定之人,如《瑶族众生相》中间那位老者、《纳西古乐》中那位中年男子,从其身上我们能发现作者自身的影子,能感受到一种无论世间如何纷繁,我自能泰然处之、一片坦然的精神境界。这在《大河之舞》中亦同样如此。

  有文章谈郭有河先生“若是行走在魏晋的大好河山,必是与嵇康、阮籍、刘伶一般啸傲画坛、文坛的俊彦名士。”我深契此言。与有河先生交,我总能感受到他的不疾不徐,他的从容淡定,他在物质生活上不尚繁缛,他在艺术生活上深入探求。有次闲谈,有河先生的夫人王引女士说当年郭有河艺术馆开幕在即,家人都为明天的开幕式紧张,只有他本人呼呼大睡,毫无焦躁之状。这与其说是性格使然,不如说深厚修养的体现。中国书画历来都以从容淡定、飘逸闲适、看破放下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与终极追求,而有河先生又喜以高士名僧为刻画对象,长期如此使他的笔下常凝注一股仙气、一股书卷气、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气滋养着有河先生,有河先生又将其灌注于他的画作之中,他的《大河之舞》和《美国大峡谷》正是他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思考和诠释。但这并不是终极,我期待着他今后的作品,能带给我们在美学之外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文/韩健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文博馆员陈列部副主任

2013年8月

美国大峡谷写生之“空谷幽禽” 规格:150cm×150cm 纸本 创作年代:2013年

作者:韩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