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插了梅花便过年

2015-02-15 09:26

今日腊月廿七,宰年鸡,赶大集。年货该置备起来了。

《红楼梦》中描述的年味,慢慢浓了: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打糕蒸馍贴花,把一年来的心事喜事打包带回家。

年的脚步已清晰可见,那么,不妨插一枝梅花,等待过年吧。

记者 陈也喆/文 章丽珍/图

【插一支梅花】

过年过节,姑娘爱花,小子耍炮。

过去没有那么多树脂发卡,松松的发髻上别一朵腊梅花,就算是清新娇俏了。

汪曾祺家的旧园有腊梅四株,临近春节时,繁花满树。

大年初一,他早早地起来,到园子里择拣几枝全是花骨朵的腊梅,把骨朵全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

他把这些腊梅珠花送给祖母插戴,祖孙二人,互相拜年。

他还见过一幅旧画。这样的旧画,上了年纪的人也许都曾见过: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桌案上。

画上题着:“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汪先生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岁朝清供”。

像梅花一样,耐得住苦寒的寂寞,才能等到明媚的春意。

过年那几天,古人还兴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那日,在含章殿檐下仰卧,梅花落于她的额上,拂之不去。

过了三天,梅花洗掉了,却留下淡淡的五个花瓣印记,十分妩媚。一时间,六宫争画梅花妆。

甄嬛和范爷版的武媚娘,也让梅花妆火了一把。

男人们若是有心,为你身边的女人画个梅花妆吧。

没画画功底的也好办,梅花妆的文身贴网上卖疯了。再不济,下载一个贴图软件,就能安上美美的梅花妆了。

【穿一件新衣】

妆容得体,还要新衣服来映衬。如今生活好了,寻常日子新衣新鞋随便买,到了年节,倒不怎么讲究了。

其实过年穿新衣,是南北朝时期就有的习俗。

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着新衣,四处拜年。

“晚清第一女人”慈禧太后,很在乎过年的新衣服。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曾送给她一件黄缎袍。

缎面上用各种颜色的钻石和珍珠,镶成一朵牡丹花,叶子是用绿宝石做的。听着就感觉耀眼奢华。

慈禧喜欢得不得了,过年第一天就穿上了。五光十色的,很是应景。不过也就穿了那么一次,就收起来了。大概宝石太重,穿着不舒服。

张爱玲也是个爱美的主儿。过年没赶上穿新衣会放声嚎哭。

她还特别喜欢撞色的衣服:桃红配葱绿,最刺目的玫瑰红配着嫩黄绿,大俗即大雅。

她在《更衣记》里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那么,过年时的新衣,就像一副随身带着的春联,时时提醒着身边人:新鲜的春天,就在眼前。

【写一副春联】

逢年过节,门口贴春联,喜庆红火。春联,俗称门对子。《簪云楼杂说》里记载,贴春联这事,是从布衣皇帝朱元璋开始的。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有一年除夕,突然传旨:凡公卿世家,门前需加春联一副。朕会亲自过来看一看,乐一乐。

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宫,边走边欣赏各家各户的春联,读起来顺口,寓意也美好。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有一家门口光秃秃的,什么都没贴。问了原委,才知道这户人家是阉猪的,自觉拿不出手,不知道如何写春联。

朱元璋亲自提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赠予他们。无一字提到“阉”,却让人一看便知。

皇上身体力行,文人墨客也追捧春联为“对偶文学”,这习俗一下就传开了,绵延至今。

贴春联,就是图个喜气。也许你从未听过,春联还曾用来防盗。

当年,王羲之还住在绍兴。有一年过春节前,他兴致来了,大笔一挥:“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书圣的字,雄健俊逸,跃然纸上。当晚,他把春联贴大门上,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被偷了。

于是,他又研上浓浓的墨,一挥而就:“莺歌北里,燕语南郊。”自是力透纸背,浑然天成。贴出去,晚上又被偷了。

王羲之虽有些恼怒,却明白这都是因为自己的书法一字千金的缘故,也难怪小偷觊觎。

见招拆招,他紧锁眉头,思量片刻,执笔运腕:“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下,再也没有小偷光顾。大过年的,人人都图吉利,小偷也不例外。

转眼到了除夕,大家都回家过年了。王羲之才晃晃悠悠地出来,在那副对联后添了几个字:

“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有才就是任性啊。

【搡一块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宁波人过年,水磨年糕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老底子宁波人,每到过年前,总会自己做年糕。做年糕的米,早早地浸泡在缸里了,到了腊月廿五,把米洗干净,用水磨磨成粉后,蒸熟,接下来,就要搡年糕了。

搡年糕在旧时隆重得像一个仪式。庭院里摆上一个大石臼,一个木柄的石捣锤。把热乎乎的粉团放在石臼里,用石捣锤一下下地搡。

石捣锤很重,家里的男人搡年糕才有劲。年糕搡得透,嚼起来才韧结结。

讲究点的人家,还会在年糕上印花。把木质的印板放在热乎乎的年糕上,压出花开富贵、五福临门、吉祥如意等图案。

慈禧太后过年,也会亲自动手做一块糕。不是年糕,而是北方的糕饼。大年三十前一个星期,她就给自己放假了。

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偶尔动手做一块寻常的糕饼,也是蛮有情趣的。

先将面粉、糖和酵母混合起来,揉成面团,放到锅上蒸,面团遇到水蒸气,发胀起来。

慈禧觉得好玩,就对宫女们说:“谁的糕饼发得最厚,谁的运气就最好。”这个时候,一向威严的老佛爷,忽然变成了仁慈的老奶奶。

最后,当然是慈禧的糕饼发得最厚啦,大家向她祝贺。慈禧笑得很开心,满脸堆叠出层层笑纹。

其实呢,侍女们是有意做得不好,哄她老人家开心。过年就是图个乐,较真就不好玩了。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